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將民生福祉置於發展核心,多措並舉、持續發力,從教育資源優化到就業創業扶持,從醫療保障完善到養老服務創新,用一件件民生實事回應群眾期盼,切實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夯實根基 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以前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每天接送要花很長時間,現在家門口的學校就有好師資、好課程,很方便。”達拉特旗家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教育變革帶來的民生溫度。
針對“優質校擠破頭、薄弱校留不住人”的困境,達拉特旗以集團化辦學為重要抓手,構建“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兩橫三縱”新格局,通過打破校際壁壘、整合優質資源、創新管理模式,推動教育資源從“單校突圍”向“集團共進”轉型,切實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
達拉特旗將集團化辦學納入“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核心任務,明確2026年通過國家驗收、2028年集團覆蓋率達80%的硬指標,形成“政府主導、教育牽頭、學校參與”的推進機制。2023年起,相繼組建5個核心教育集團,橫向以第一小學、第五中學為龍頭形成“一校多址”模式,縱向構建“幼—小—初—高”全學段貫通鏈條。同時,達拉特旗第一中學與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合作成立K15一貫制教育集團;通過“強校帶弱校”的配對模式,12所薄弱校由此納入優質資源輻射範圍。
管理、教學、師資三維聯動激活內生動力。管理方面,達拉特旗實施“捆綁式考核”將總校與成員校發展深度綁定,每年投入不少於200萬元專項經費保障集團活動落地,在統一辦學理念的同時保留校際特色;教學方面,由集團總校牽頭制定統一教學標準,通過聯片教研、骨幹教師“走教”實現“同步備課、優質授課”;師資方面,推行“青藍工程”,集團內教師雙向互派,如第五中學教育集團每年按畢業年級專任教師總數10%安排跨校任教,骨幹教師佔比不低於1/4,優先安排到成員校交流。
在不斷擴大“名校+”覆蓋面的基礎上,達拉特旗持續加大教育保障投入力度,從2024年9月開始,計劃投入5.21億元以上,實施校園建設十大提升工程,提升13所學校及周邊環境,全面推進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統籌工程建設進度,切實讓更多孩子實現“在家門口上好學”的心願。
改造後的達拉特旗第三幼兒園煥然一新,第十五小學西門通道變得開闊通暢,第六小學校園西側圍墻牢固整潔、空間明亮寬敞……一年來,隨着“校園建設十大提升工程”紮實推進,達拉特旗一批校園正悄然“蝶變”。目前,該工程已完成5項重點建設任務,全旗學校人文環境持續美化,整體辦學條件進一步優化升級。
多元扶持 就業創業注入強勁動能
就業是維繫家庭幸福的“壓艙石”。達拉特旗堅持就業優先戰略,通過政策扶持、技能培訓、&&搭建等舉措,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確保勞動者“飯碗”端得更穩。
今年,達拉特旗聚焦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提供“一人一策”精準幫扶,精準落實各項穩就業惠民生政策,包括崗位推薦、職業指導、見習機會等,精心組織職業技能培訓、線上線下招聘等活動,拓展就業崗位、優化用工環境,紮實推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達拉特旗開展“春風行動”“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招聘會等線上線下專項服務活動,線上主播與用人單位實時互動,詳細介紹崗位需求、薪資福利及發展前景,招聘會現場工作人員通過發放就業宣傳手冊、解讀就業政策等,打破了地域和時間限制,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搭建高效對接橋梁。
對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以及16-24歲登記失業青年,在達拉特旗中小企業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可申請3000元/人一次性生活補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人才儲備計劃,在2年儲備期內給予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補貼。
為提升勞動者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配度,達拉特旗建立政府、培訓機構、企業協調聯動機制,圍繞清潔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綠色環保現代物流等重點産業就業市場需求,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旗各行業培訓3000人以上。
白塔街道恒潤昌達羊絨衫廠的“訂單式就業”讓30余名下崗女工重拾技藝,在按件計費的模式下,月均收入達3000多元;西園街道深挖羢繡、手工編織等非遺技藝的就業潛力,將傳統技藝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就業資源,常態化開展手工編織培訓,累計83場培訓吸引超3000人次參與……達拉特旗社區微工廠的“小而精”,正成為就業增收的“大引擎”。
“每月能賺2500元左右,還不耽誤接送孩子。”居民張翠説道。達拉特旗以社區為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企業入駐開辦“微工廠”,構建“培訓—招聘—上崗”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既解居民就業之困,又為企業減負。
老有所依 守護幸福“夕陽紅”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民生關切的核心,也是達拉特旗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方向。如今,這一願景正通過服務模式的創新與基礎設施的升級,加速照進現實。
作為內蒙古“以地養老”服務中心誕生地,達拉特旗不僅盤活了村裏的土地資源,更為村裏的老人提供了堅實的養老保障,探索出一條“以地養老”新路徑。
達拉特旗王愛召鎮作為傳統農業鄉鎮,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佔比接近六成。針對農村養老負擔重、故土難離、缺錢養老等問題,鎮裏和南紅橋村共同謀劃,決定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實現“以地養老”。老年人將手中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到村集體,由村委會集中託管並進行股份折算,合作社、農民和養老院分別佔股40%、50%和10%。
村裏將老人房前屋後零散的土地整合,建設南紅橋村養老服務中心,配備餐廳、宿舍、醫務室、活動室、蔬果大棚等功能區域,實現統一管理,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養老服務。養老服務中心收益直接保障老人生活,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破解了農村養老難題。
同時,考慮到農村老人“閒不住”的特點,村裏還推行“積分養老”制度,將積分與農戶勞動挂鉤,參與土地股份合作經營的農戶,可參與村集體項目的經營管理,通過勞動比例折算積分,在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的同時,為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為提升養老品質,達拉特旗多個街道社區還建設功能設施完備的養老服務中心,設置醫務室、療護中心等功能區域,同步配套心理諮詢室、陽光活動區等休閒空間,全面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需求,讓養老生活實現從“有”到“優”的品質升級。(楊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