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冷涼蔬菜種植基地,連片菜地綠意盎然,村民穿梭其間采收蔬菜,不遠處的恒溫庫前,運輸車輛有序排隊,新鮮蔬菜正打包發往南方城市。
這一豐收場景得益於近年來興和縣立足資源稟賦,以冷涼蔬菜産業為抓手,通過規模化種植、專業化存儲、常態化帶農,讓昔日“零散地塊”變身如今“增收寶地”。
規模化與科技賦能,告別“靠天吃飯”
“我們村過去種地‘小散弱’,效益低。現在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千畝連片種植,配套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告別了‘靠天吃飯’。你看這蔬菜長勢,就是我們産業致富的最大底氣!”興和縣南水泉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説。
此前,興和縣部分鄉村農業生産長期受困於零散種植模式,農戶種植全憑自然條件,“靠天吃飯”導致收益不穩定,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難題。為破解這一發展困境,興和縣立足本地實際,挖掘部分區域高海拔、夏季涼爽的獨特氣候優勢,將冷涼蔬菜産業作為農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通過政策引導與統籌協調,當地將農戶手中零散的地塊整合連片,為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冷涼蔬菜産業奠定了基礎。
據統計,興和縣冷涼蔬菜種植面積已達8.9萬畝,産業發展初具規模,昔日零散的農田變成了連片的“增收田”。
科技元素的注入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活力,當地為冷涼蔬菜種植基地配套建設了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智能化管理實現對作物的精準施肥、灌溉,有效節約了水資源,降低了種植成本,大幅提升了蔬菜的品質、産量。
恒溫庫織密冷鏈網 打通産銷“任督二脈”
“菜剛豐收就怕沒地方存、賣不上價,之前年年擔心這事兒。”在興和縣,種植冷涼蔬菜的農戶曾普遍有這樣的顧慮。由於冷涼蔬菜保鮮期短,一旦存儲不當,辛苦一季種出的蔬菜很可能爛在手裏。如今,隨着興和縣“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推進,這一困擾農戶多年的難題得到破解。
如今,冷鏈倉儲設施已成為興和縣鄉村田野間的“新標配”,縣級層面建成大型冷鏈倉儲基地,鄉鎮配套布局冷鏈點,從蔬菜收儲、保鮮到運輸、銷售的全産業鏈條一應俱全。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13座恒溫庫,這些設施如同給冷涼蔬菜産業裝上“定心丸”,解決了周邊農戶蔬菜存儲的後顧之憂,讓興和縣逐漸成為周邊小有名氣的冷鏈物流紐。
依託完善的冷鏈體系,興和縣冷涼蔬菜的流通路徑愈發多元。田間剛采收的新鮮蔬菜,送入恒溫庫“歇口氣”完成保鮮後,一部分經精心打包,直供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一部分經過深加工,直接端上消費者餐桌;還有品質出眾的蔬菜,借助保鮮技術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市場。
全鏈條運作不僅實現了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高效銜接,也提升了産品附加值,帶動農戶收入穩步增長,為村集體經濟帶來穩定收益。
強化聯農帶農,鼓足農民“錢袋子”
“我年紀大了,現在在縣裏蔬菜基地幹活,離家近、活兒不累,採一斤菜能掙10塊錢,日子寬裕了,心裏也踏實。”興和縣團結鄉黃土村村民李娟説。
興和縣將“聯農帶農”機制深度融入冷涼蔬菜産業鏈,讓村民成為産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蔬菜基地優先吸納本村、周邊群眾參與田間管理、蔬菜采收等工作,實行“按件計酬”激勵模式,采收蔬菜每斤支付10元,多勞多得,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在此務工的村民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賺取可觀的工資性收入。據統計,務工群眾人均年收入2.5萬元。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植,從“提籃小賣”到暢銷全國,從零散收入到穩定增收,興和縣以千畝“冷涼菜”為筆,繪就一幅産業興旺、集體強大、農民富裕的鄉村振興“熱”力畫卷。(張瑞秀 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