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五個一”工作法繪就興安民族團結景-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8 11:01:50
來源:內蒙古日報

興安“五個一”工作法繪就興安民族團結景

字體:

  悠揚的四胡流淌北疆韻律,盛裝的舞步踏響幸福節拍。近日,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巴彥烏蘭蘇木額爾吐嘎查,一場農牧民“村TV”文藝演出熱鬧開場。

  沒有華麗的舞&,沒有專業的演員,但每一個節目都流淌着真摯的情感。“演員都是咱熟悉的鄉親,看著特別親切!”村民趙梅榮笑道。這一刻,家門口的熱鬧、鄰里間的歡笑,是各族人民共同譜寫的幸福樂章。

  而這,正是興安盟推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個一”群眾工作法的生動縮影。

  何為“五個一”?即每季度開展一次群眾教育活動、一次産業發展活動、一次文化交流活動、一次人居環境整治、一次矛盾糾紛風險隱患排查。這一工作法正悄然改變着興安盟的基層社會治理圖景,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變得可知可感、可觸可及。

  “張大爺,您看這‘明白卡’上寫得清楚吧,今年您的養老金又漲了,這‘惠民賬’咱們一筆筆算清楚!”連日來,阿爾山市明水河鎮黨員幹部帶着惠民政策宣傳冊,推開一扇扇農家門,用拉家常的方式把政策講給百姓聽。他們不只是宣講員,更是傾聽者——隨身攜帶的民情記錄本上,寫滿了群眾的需求和期盼。

  政策宣講“接地氣”,更要讓民生溫度“暖人心”。那麼,如何把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興安盟的答案是:既要把賬算明白,也要讓錢袋鼓起來。

  在科右前旗俄體鎮雙花村,65棟冷棚依次排開,蔚為壯觀。村民劉興波承包了5棟,種植豆角、辣椒。“村裏通過‘村企聯合’,讓我們的蔬菜直接進入烏蘭浩特市商超。”他笑着算起收入賬,“冷棚蔬菜效益比大田蔬菜效益高出一倍呢,冷棚加大田,今年收入大概有20多萬元。”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從傳統種植到對接市場,“共富”不再是遙遠的願景,而是鄉親們臉上藏不住的笑容。

  産業發展帶來物質富裕,文化交流則凝聚思想共識。走進突泉縣趙日霞手工剪紙藝術坊,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日霞正耐心地指導學員。一張紅紙、一把剪子,手指翻飛間,一幅栩栩如生的“民族團結石榴圖”便在手中綻放。“剪紙不僅是一門手藝,更讓我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剪進了作品裏。每完成一幅民族團結主題的作品,心裏都特別溫暖。”學員於偉東説。

  當非遺技藝超越藝術本身,成為連接情感、促進認同的橋梁,各族群眾便在共同學習和創作中實現交往交流交融,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凝聚力。

  文化浸潤心靈,環境滋養生活。清晨,烏蘭浩特市斯力很現代農業園區五星村巷道裏一派忙碌景象。低保戶張作文仔細清掃着路邊落葉,話語樸實又真誠:“政府幫我們,我們也得為村裏出份力。看著家門口越來越乾淨,心裏頭也亮堂!”

  人居環境整治不是“一陣風”,而是全民參與的“持久戰”。園區創新推出“積分換獎勵”機制,引導低保戶、脫貧戶組成“公益志願隊”,讓他們從“被關懷者”轉變為“家園建設者”。村民牛寶細數村裏的變化:“門口有垃圾箱,路邊栽花種樹,一到春天花紅柳綠,美得很!”

  美麗家園既重“塑形”,也重“鑄魂”。在科右中旗黨群服務中心罕烏拉社區,一間20平方米的“老韓”工作室成為社區和諧的“穩壓器”。老黨員韓留柱是退役老兵,也是社區家門口“嘮嗑隊”隊長,擅長用接地氣的方式調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社區重視無訴訟建設,我就跟居民嘮家常、解疙瘩,好多小矛盾都在這兒解決了。”如今,社區還打造了“石榴籽”議事亭、“小小調解員”調解隊,讓“小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成為現實。

  “‘五個一’群眾工作法,創造了讓各族群眾學在一起、幹在一起、想在一起的社會環境和生活場景,讓大家主動參與,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興安盟委統戰部副部長王連鵬&&。

  政策共學、産業共富、文化共融、環境共美、平安共建……在興安盟,民族團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鄉親們一起學政策、種大棚、剪窗花、掃街道、聊家常的點滴日常。截至目前,興安盟共開展“五個一”群眾活動6866場次,覆蓋各族群眾近70萬人次。(記者 高敏娜 王越)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