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呼倫貝爾市800萬畝玉米進入集中收穫期,田間機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當地通過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疊加良種推廣、全程機械化、科學管理等舉措,玉米單産顯著提升,高緯度地區甚至叩開“噸糧田”大門。
在呼倫貝爾農墾綽爾河農牧場公司,近3萬畝玉米率先開鐮,大型收割機穿梭田間,自動化完成摘穗、剝皮、秸稈粉碎等工序。該公司玉米預計平均畝産達1200斤,最高畝産突破1600斤。針對近期降雪預報,公司調配30余&農機搶收,每天收穫2000余畝,目前收穫進度已達20%,預計10日內完成全部收穫,確保顆粒歸倉。
高緯度地區玉米種植也迎來突破。在北緯49.6度的昔日“高寒禁區”,599畝玉米試收田潮糧畝産首次達2014.32斤,成功實現“噸糧田”目標。呼倫貝爾農墾大興安嶺集團在16.12萬畝統管玉米田推行“良種、良機、良技、良藝、良法”協同發力,引進抗逆性強的優質品種,改裝農機實現機械除草減藥15%以上,採用“1:1輪作”“秋施肥”“一噴多促”等技術。其中巴彥農牧場分公司3.5萬畝玉米中,1200畝畝産超2000斤,成為科技賦能農業的直觀體現。
作為呼倫貝爾第二大糧食作物,2025年當地玉米播種面積達800萬畝。為提升單産,當地構建“專家+農技人員+示範基地+輻射帶動戶”推廣體系,主推玉米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配套品種配置、水肥調控等關鍵技術,並推行“五統一”管理模式。目前,示範區旱作地塊糧油單産提高5%以上,水肥一體化地塊提高15%;依託700余個大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耕、種、防、收、烘全程機械化覆蓋,技術紅利加速轉化為豐收實效,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李新軍 通訊員 張東陽)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