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和縣:守護文化根脈,讓遺産“活”起來-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6 08:38:16
來源:新華網

興和縣:守護文化根脈,讓遺産“活”起來

字體:

  在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文化遺産正以一種溫暖而鮮活的方式,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社區教室裏,孩子們的手掌間綻放出五彩面塑;明長城下,巡查人員的腳步守護着千年印記;龍興陶瓷文化園中,陶泥在指尖流轉,化作一件件充滿草原風情的藝術品……這些動人場景,正是興和縣推動非遺傳承、守護文化根脈的生動縮影。

  長城遺址嚴排查,守護千年歷史印記​

  “這段明長城墻體保存相對完整,但部分區域存在水土流失風險,得盡快制定防護方案。”在興和縣店子鎮明長城遺址旁,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馬文景一邊仔細記錄墻體狀況,一邊與同事交流。為守護好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産,興和縣有序推進明長城遺址和趙長城遺址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工作,工作人員頂着烈日、踏着塵土,實地調查魏唐烽燧戍 13 個、戰國趙北長城墻體 15 段,目前已完成自治區長城資源數據庫下發的 83 個點段核查任務。

  在排查工作推進的同時,長城保護宣傳也同步展開。工作人員走進長城沿線村莊、學校,通過發放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資料、現場講解長城歷史與保護意義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長城、參與到長城保護中來。截至目前,興和縣已發放文物保護相關宣傳資料 3000 余份,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為長城保護的 “宣傳員” 與 “守護者”。​

  古窯新火續文脈,陶瓷技藝煥生機

  走進興和縣龍興陶瓷文化園,拉坯機輕轉,陶泥在孩子們手中漸漸成形,彩繪區一幅幅草原風情畫躍然瓷上——這座總投資6815萬元、佔地122畝的園區,正通過“生産+旅游+研學”的創新模式,讓源自遼代大同窯火的陶瓷技藝煥發全新生命力。

  “我們不讓非遺睡在名錄裏,而要讓它‘走’進生活、‘活’在手中,”縣級傳承人高玉貴一邊演示古法拉坯,一邊介紹,目前,園區已吸引超過3萬名青少年前來研學體驗,通過捏塑、彩繪等實踐,親手觸摸千年陶瓷文化的溫度。

  為了讓傳統真正“活起來”,龍興陶瓷深度融合文旅與製造功能,不僅建成傳統手工陶瓷坊、DIY體驗中心和高端定制工區,還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引入景德鎮工藝人才,將南方細膩瓷藝與北方草原文化巧妙結合,推出像“龍興玉瓷辦公杯”這樣兼具實用與藝術性的特色産品,並成功認證為“內蒙古禮物”。

  如今,龍興陶瓷文化園已實現年産量20萬件陶瓷産品、2000噸陶瓷基料,不僅供應景德鎮市場,更成為融體驗、展覽、旅游於一體的綜合文化地標。作為當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基地,它正持續借助陶瓷創作連接歷史與現實,讓古老非遺在創新中傳承、在融合中活化。

  “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遺跡,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我們將繼續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一方面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另一方面推動文化遺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成為推動興和文化繁榮、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興和縣文旅局副局長吉程程&&。(張瑞秀)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