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清晨,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新華社區的王大爺準時來到健康廣場鍛煉身體,不遠處,幾個孩子正在嬉笑打鬧……這充滿生機的一幕,正是社區治理打造“老少皆宜”友好家園的生動縮影。
“以前想出來鍛煉鍛煉身體,得跑到老遠的公園才有健身器材,哪有現在這麼方便?出了家門就能練,這日子過得舒坦!”王大爺望著眼前這光景笑瞇了眼。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黨和政府&&群眾、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固陽縣將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效能的“紅色引擎”,藉&打造社區黨群服務新場景的東風,逐漸把居民的期盼變成實景,讓“老少皆宜”的幸福蔓延到家家戶戶。
以前小區路不平、燈不亮,下雨天出門全是泥坑。如今的變化是從社區黨組織敲開王大爺家門開始的。“那天是社區書記帶着網格員來的,手裏拿着個小本本,一筆一畫記下我念叨的‘煩心事’。沒過一週,小區裏就搭起了'紅色議事廳',其實就是物業辦公室擺了張長桌,社區幹部、物業師傅、業主代表擠在一起商量。沒多久就把路修好了,路燈也換了。”王大爺説。
近年來,固陽縣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創新打造“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紅色物業+業主委員會+志願者隊伍”多元協同治理模式,網格黨支部的黨員們挨家挨戶跑,把300多條訴求歸成了“修路、亮燈、劃車位”三類,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原本“臟、亂、差”的小區變成了“凈、暢、美”的家園。
如今,再次走進巨合成小區,張大爺總愛拉着人看:“你瞅這路多平,停車位整整齊齊劃着線,再也沒人因為搶地方吵架了。”他指着不遠處下棋的老夥伴們説,“以前碰面總吐槽‘這破小區’,現在都比着説‘咱小區翻新得真不賴’!”這樣的變化,藏在每個細節裏。“最明顯的是人心齊了。”住在3號樓的劉阿姨接過話茬,她手裏拎着剛從社區食堂買的熱包子,“現在鄰里和睦相處,這不都是社區把大家的心攏到一塊兒了!”
在固陽縣的大街小巷,這樣充滿生機的畫面,成了尋常日子裏最動人的風景——這是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結出的“甜果子”,也讓居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記者 劉向平 實習生 徐永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