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公里“斷頭路”打通背後的故事-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17:53:11
來源:草原雲

1.7公里“斷頭路”打通背後的故事

字體:

  在廣袤的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一段僅1.7公里的“斷頭路”,曾如一道無形的壁壘,橫亙在省道104線包頭市達茂旗希拉穆仁鎮與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禿亥鄉的交界處。它雖短,卻牽扯着複雜的行政邊界與歷史遺留問題;它雖小,卻阻礙着區域經濟的血脈,關聯着北疆邊境的繁榮與安寧。如今,在三級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關注、人大代表的持續推動、兩地各級部門的協同攻堅下,這條困擾人們多年的“斷頭路”終於打通。

無效路徑

  省道311線神鷹宏浩至希拉穆仁段公路延伸線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李亞強 攝

  10月13日,記者從省道311線公路建管辦獲悉,目前神鷹宏浩至希拉穆仁段公路延伸線主體工程已順利完工即將通車,標誌着這條困擾群眾出行的“舊路”換了“新顏”,正式升級為一級公路。 其意義,遠不止於道路本身的貫通。

  據了解,這段1.7公里的梗阻,成因複雜——行政區劃的犬牙交錯、項目報批的歷史疏漏、土地手續的審批壁壘,種種因素交織,使其成為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自2021年路面開挖後便長期停滯,坑洼泥濘,事故頻發,從群眾出行的“傷心路”演變為旅游發展的“攔路虎”。其帶來的影響令人憂慮: 作為從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前往最近草原——希拉穆仁草原的必經主幹道,旅游大巴望而卻步,旺季堵車成為常態,游客體驗大打折扣,嚴重損害了當地乃至內蒙古的旅游形象。

  這段路的梗阻,制約的遠不止是旅游業。它影響着呼包鄂中心城市通往滿都拉口岸這一關鍵通道的順暢,對發展口岸經濟形成掣肘;它關乎北疆安全屏障的鞏固,因為順暢的交通網絡是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生命線;它也阻礙了達茂旗作為邊境旗縣落實“興邊富民”戰略的步伐,遲滯了離首府最近草原的文旅産業升級。這1.7公里,實則是區域協調發展與重大戰略落地的一個關鍵節點。

  問題的轉機,始於民意的不懈涌動與人大常委會機關的有效作為。2025年6月,自治區人大代表、達茂旗巴音敖包蘇木牧民布仁巴雅爾的一份沉甸甸的建議,直指“斷頭路”痛點。這份建議迅速得到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自治區各級相關部門也紛紛行動起來,開展調研並集思廣益,提出了單獨立項、分級審批的具體路徑。人大代表的民生建議與人大常委會的“硬監督”相結合,迅速轉化為破局的“路線圖”和“任務書”。一場由人大引領、多部門聯動的攻堅戰役就此打響。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彰顯速度與溫度的攻堅戰。從2025年6月明確路徑,到7月達茂旗成立工作專班,再到8月完成土地預審與立項,9月4日獲得政府用地批復,9月10日施工單位進場,10月8日主體工程完工……一系列緊湊的時間節點,見證了“斷頭路”打通工作的“加速度”。這種效率,源於對群眾急難愁盼的深刻體認,源於各級部門在人大監督推動下的協同發力與擔當作為。

無效路徑

  希拉穆仁鎮牧民代表給建設單位贈送錦旗表達感謝。(李亞強 攝)

  10月12日,達茂旗希拉穆仁鎮牧民魏利軍代表全鎮牧民將題有“攻堅克難築民心路,擔當作為解百姓憂”的錦旗,贈送給建設單位,感謝他們為道路建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這面錦旗,是民心最直白的表達。“這條路通了,對希拉穆仁的牧民來説意義很大,也為更好發展草原旅游帶來更多便利。”魏利軍激動地説。 曾經的抱怨,化作了今日的讚譽與期盼。

  這條1.7公里道路的貫通,其價值遠超工程本身。它是一條民生路,解決了沿線牧民和萬千游客的出行難題;它是一條發展路,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復蘇、達茂旗興邊富民注入新活力。“這條路通行不暢已經成了制約當地發展的堵點之一,通過實地調研,我提交了人大代表建議,並一直跟蹤辦理進度,現在看到路馬上通了,方便了牧民出行,心裏滿是期待。”布仁巴雅爾説。 人大代表的欣慰之處,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隨着神鷹宏浩至希拉穆仁段公路延伸線的打通,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題,更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發展注入新活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生路、發展路”。

  採訪中記者也感受到,這1.7公里“斷頭路”的打通過程,是一堂生動的民主法治課與實踐課。它告訴我們,只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即使是最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也能找到破解之道;即使是最短的“斷頭路”,也能連通最廣闊的發展前景。北疆的版圖上,這條即將通車的道路,不僅鋪設在草原與山川之間,更鋪設在人民的心裏,延伸向更加繁榮、穩定、和諧的遠方。(記者 蔡冬梅)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