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各地區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賽道。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5年度卓越級智能工廠項目名單,烏達區兩家企業——內蒙古興發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東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憑藉先進的智能製造技術和卓越的創新能力,躋身國家級名單。
近日,筆者探訪位於烏海烏達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內蒙古興發科技有限公司,感受智能工廠的科技魅力。
生産區域內,防爆輪式巡檢機器人、液氯儲罐定點巡邏機器人搭載着紅外熱成像、氣體檢測等12項傳感設備,24小時不間斷穿梭於高溫、有毒等危險區域,替代人工完成高風險巡檢任務。
生産線上,從原料鹽智能卸、堆、取,到成品質量分析,全鏈條數字化管控無縫銜接,16套在線分析儀表精準運行,關鍵指標實時監測精度達±0.2,為産品質量築牢“數字防線”。
中控室內,生産全流程的實時數據與運行狀態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依託各種智能化系統,整個工廠猶如裝上“智慧大腦”,實現黑屏運行,僅需數名員工即可管控全線生産。
“我們申報的氯鹼綠色循環智能工廠項目,是有機硅新材料一體化産業鏈的核心工程。目前,項目已構建覆蓋‘安全環保—生産運營—能源管理’的全流程一體化管控體系,成為國內氯鹼行業首個實現‘無人巡檢、無人操作、無人記錄’的‘三無’智能工廠。”內蒙古興發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兼公用車間主任張曉明介紹。
該項目創新打造氯鹼化工領域“綠色循環+智能製造”深度融合模式,其研發的草甘膦副産鹽資源化利用技術、拖動式可視化編程工具等5項核心成果,已通過行業權威認證並納入推廣標準。項目填補了氯鹼行業綠色智能一體化的技術空白,為資源型地區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綠色化升級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路徑。
作為烏達區智能製造的另一標杆,內蒙古東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y-丁內酯(GBL)全流程數智協同智能工廠”項目,同樣入選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項目公示名單。
近年來,內蒙古東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不斷加大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升級力度,智能工廠利用邊緣計算等技術,打造出覆蓋工廠建設、研發設計、生産作業、生産管理、運營管理的綜合信息管理&&,為企業的高效運營保駕護航。
經過升級,該公司關鍵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率由建設前的80%提高到了100%,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由原來的20個增加到60個,生産效率與設備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當前,生産過程實現了實時監控與優化,基於邊緣計算和物聯網接入,我們實時採集生産設備運行數據、生産進度等信息,通過可視化&&展示生産全流程狀態,能及時發現並解決各類問題。”內蒙古東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廠建設技術負責人婁慧廷&&。
在能源與資源管控方面,智能工廠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通過精細化管理,該公司資源綜合利用率從85%提高至95%,有效降低能耗成本;在環保合規與數據溯源領域,實時監測廢水、廢氣排放數據,自動對比國家標準,超標時觸發預警並記錄整改過程,一般固廢綜合利用率由原來的95%提升到了98%,單位産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37.62%降至37.21%,同時通過關聯生産數據精準識別高污染環節,助力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生産。
卓越級智能工廠是國家智能製造領域的最高水平認證,烏達區兩家企業的同步入選,是區域産業“奮楫篤行闖新路、促轉型”的生動實踐,標誌着烏達區正加速驅動全域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近年來,烏達區持續引導企業深耕數轉智改,在智能製造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階梯式突破。截至目前,已完成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標識解析數字身份認證全覆蓋,培育4家自治區級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5個自治區先進級智能工廠,2家企業更躋身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行列。
“我們以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抓手,突出典型示範,標杆引領,通過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有重點、有步驟引進和培育數字經濟領軍型和成長型企業,構建化工、能源等行業特色的數字經濟企業。”烏達區工信和科技局局長羅波説。(趙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