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一幅綠色産業宏圖在北疆大地加速鋪展。當前,全球晶硅光伏産業正經歷以“提質換擋”為核心的第四次結構性調整。在這場淘汰落後技術、孕育新機遇的變革中,包頭——這座昔日的“草原鋼城”,不僅未掉隊,反而以亮眼成績震撼業界:她不僅是全國首個晶硅光伏産業産值破千億元的城市,更於2023年榮膺“世界綠色硅都”稱號,且自2022年起産業産值連續三年跨越千億大關,成為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這標誌着包頭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宏大敘事中,成功上演了一場從“黑色”重工業到“綠色”新經濟的精彩破局,為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樹立了嶄新標杆。
包頭在産業變革中屹立潮頭,答案深植於其優越的風光稟賦、完善的産業生態和強勁的創新動能。
底氣之源:風光無限,“綠電”賦能硅業
包頭的首要底氣,來自其豐富的風光資源與系統構建的綠電優勢。這裡年有效風光可利用小時數超3000小時,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能源寶庫。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新能源並網裝機容量達1130.66萬千瓦,歷史性地突破總裝機容量的50.53%,標誌着能源結構實現根本性轉變。
這一綠色優勢直接轉化為産業競爭力。目前,包頭一般工業電價為每度0.42元,入園企業綠電使用率已近70%,且持續提升,成為參與全球競爭的“硬核通行證”。此外,包頭建成蒙西唯一國際碳足跡認證&&,助力産品獲取“綠色身份證”,並積極推動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探索“綠電直連”等機制。內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鹹江説:“公司顆粒硅産品碳足跡全球最低,離不開包頭的綠色能源支撐。”系統性的綠色動力,使“包頭硅”在國際市場上具備領先競爭力。
生態之優:聚鏈成圈,構築共贏格局
堅實的綠色能源是“硬底盤”,而一流的營商環境與協同高效的産業生態則是讓産業鏈血脈暢通的“強心臟”。當前,包頭正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在昆都侖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總投資12億元的硅業稀土供應鏈産業園正加緊建設,將打造硅、稀土等材料的數智化交易與倉儲中心,填補公共室內倉儲空白。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吸引超百家企業入駐,年交易硅産品10萬噸、稀土産品5萬噸,顯著提升本地供應鏈效率。
以此為縮影,包頭光伏産業的集群效應全面顯現。通威、大全、協鑫等13家全球龍頭齊聚於此,形成“工業硅—多晶硅—單晶—切片—電池片—組件”完整且最具韌性的産業鏈,實現“龍頭引領、集群發展”。包頭已建成工業硅45萬噸、多晶硅82萬噸、單晶硅253.8GW的産能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在龍頭帶動下,本地配套體系日益完善,從坩堝、邊框到逆變器等項目密集落地,本地化配套率超65%。一條從原材料到組件的完整産業鏈已然成型,“鏈上開花、生態共贏”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金秋時節,北疆大地綠色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回顧“十四五”,包頭已累積打造“世界綠色硅都”的豐碩成果,交出了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優異答卷。展望“十五五”,這座曾以鋼鐵鑄就輝煌的城市,正緊握能源革命機遇,聚鏈成勢、向新而行,讓綠色硅基産業星火燎原,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包頭力量”。(記者 梁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