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風拂沃野。在這滿載收穫的時節,內蒙古大地以糧穗沉垂、蔬果盈枝的豐收長卷,讓家國同慶的喜悅在千里沃野間蔓延。
在呼倫貝爾農墾三河農牧場公司,萬畝甜菜地迎來收穫旺季,田野間一派繁忙景象。
甜菜地裏,三台大型甜菜收穫機往來穿梭,成為田壟間醒目的“豐收符號”。拔取、去葉、除泥……隨着甜菜收穫機完成一系列收穫工序,一顆顆飽滿圓潤、裹着泥土清香的甜菜,順着輸送裝置快速裝入隨行的運輸車輛。
“今年,我們種植的1.36萬畝甜菜採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智能設備實時監測土壤墑情與作物長勢,根據甜菜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精準調控水肥供給量與時間節點,既有效降低了生産能耗,又顯著提升了甜菜的品質與産量。”公司農機科技部部長王傳龍説。
國慶假期,正值甜菜收穫關鍵期,三河農牧場公司職工忙碌在田間。這幾天,該公司牢牢抓住晴好天氣窗口期,科學調配機械與人力,全力加快甜菜采收進度,確保歸倉。同時,公司還充分發揮資源、技術、設備優勢,主動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為周邊農戶提供專業的采收、耕作支持,助力提升區域農業生産效率。
這樣的豐收圖景,在內蒙古大地處處可見。從“點上開花”的局部示範,到“面上結果”的全域推進,內蒙古將水肥一體化作為單産提升的“首要工程”,以“高位推動、資金撬動、團隊驅動、技術拉動”的舉措,全力推進水肥一體化,為單産提升夯實基礎。今年,自治區農牧廳印發了《高質量推動大面積單産提升穩定糧食增産的若干措施》,細化16條41項政策措施,精準匹配項目與主體,分區設項目庫,首次將促進農民增收納入單産提升範圍,推行示範區上圖入庫,問題、任務、責任“三單管理”和春季播種、夏季田管以及秋季收穫關鍵節點“三到現場”監管模式,帶動小農戶提産增收。
從廣袤草原到千里沃野,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金黃的稻浪翻滾着希望,收割機的轟鳴聲交織成一曲激昂的北疆豐收交響樂。
金秋時節,通遼市科爾沁區的田野間洋溢着“豐收的味道”。而科技,正是這場豐收圖景裏的硬核“引擎”。通過關鍵技術的全域推廣、服務模式的深度優化,今年科爾沁區秋糧單産提升成效顯著。
這幾天,科爾沁區余糧堡鎮瓦房二村黨支部書記王東時常穿梭在自家的玉米田裏。今年他種植的1000畝玉米田,被納入2025年科爾沁區玉米單産提升項目區。“今年,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我種植了適合密植的玉米品種。以往種植株數每畝在3800-4000株,今年採用了新品種,我們種到了5500-6000株。看目前的玉米長勢,預計畝産可達2000斤以上。”王東説。
深耕細作,科技賦能。今年,內蒙古實施大面積單産提升“兩個一千萬”行動(建設1000萬畝單産提升示範區和1000萬畝“噸糧田”),圍繞更加突出大面積、更加突出“五良”融合、更加突出關鍵技術、更加突出主體帶動,推動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産。
眼下,興安盟扎賚特旗69萬畝水稻迎來豐收。
在好力保鎮五道河子農牧場,農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忙着開展後期排水曬田作業。
今年,扎賚特旗通過推廣優質稻種、普及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解決農戶在灌溉、除草、追肥等環節的難題,確保水稻生長全程“有技術”。近年來,扎賚特旗在延伸水稻産業鏈、提升産業附加值上持續發力,逐步拓展出“稻+漁”生態種養、大米精深加工、稻田文旅體驗等多元融合業態。隨着産業形態不斷豐富,“扎賚特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也持續攀升,産品遠銷全國各地。
內蒙古依託農牧業資源豐富優勢,聚焦“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支持和引導農畜産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推動延伸産業鏈,提高産品附加值,帶動農牧民就業增收。
耕耘有痕,時序不負。從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悅,內蒙古正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實的行動,在廣袤田野間書寫下糧倉殷實的答卷,讓“中國飯碗”多盛“內蒙古糧”的底氣愈發厚重。(記者 韓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