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的陽光剛漫過“包棉1958”的門檻,這裡便已逐漸熱鬧起來——冒着熱氣的羊肉燒賣被端上桌;鄰桌兩位食客正捧着茶杯聊天;靠窗桌邊,一位女生捧着書細細讀着,偶爾低頭寫下幾行字;不遠處的紡織機前,市民董翠娥正駐足端詳,指尖輕觸機身:“路過看見就想進來逛逛,看著這些老物件,回憶起我年輕時的日子。”誰能想到,如今集餐飲、展陳、文創於一體的熱鬧空間,曾是閒置二十餘年的包頭棉紡廠舊址。
包頭棉紡廠始建於1958年、上世紀60年代曾是“亞洲最大棉紡廠”的企業,一度成為城市核心區的“閒置角落”。經過保護性改造,如今舊廠房已換上了新模樣:6700平方米空間正式啟用,43個特色檔口九成已出租,咖啡店、烤肉店的煙火氣與5元大碗茶閒適交融。而靜靜佇立在廠區裏的老紡機,仍在無聲訴説着那段工業往事。年輕人喜歡來這裡打卡休閒,老住戶也常來重溫舊日記憶,老廠房真正融入了城市肌理。自開業至9月23日,項目共吸引游客20余萬人次,帶動消費200余萬元。今年6月,“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入選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交流展示創新案例。
“包棉1958”的蝶變,只是包頭盤活閒置資産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包頭通過系統性的更新改造,成功盤活多個城市閒置資産,打造出一個個城市新IP,將歷史記憶、文化底蘊與現代商業、休閒需求相結合,顯著提升了城市品質與活力。
黃河岸邊,曾經荒廢的河灘地和老舊村落,如今成了熱熱鬧鬧的“天下黃河第一村”。2023年,包頭市依託畫匠營子村現有景觀啟動打造綜合性文旅項目。建立了黃河民俗文化館、組織沉浸式錶演團隊定期演繹、展示非遺項目、引入特色美食,還進行了墻體彩繪。如今的黃河邊,生態風光與民俗體驗相得益彰,成為游客青睞的好去處。每年兩次的觀凌周,更是吸引了大批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與攝影愛好者。觀凌周期間,還同步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游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深度體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果説黃河岸邊的改造是自然與人文的交融,那麼老包頭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則是對城市記憶的精準留存。
去年年底,我市以三官廟片區為核心,建設老包頭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深挖“走西口”文化內涵,精心修繕了街區內沉寂多年的傳統街巷和部分院落,再現昔日商鋪的繁華景象,將其打造為沉浸式文化主題展示街區。同時,新打造原點廣場,標注包頭自古至今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包頭距離“走西口”沿線城市、“萬里茶道”沿線城市的距離,以時間和地理兩個維度清晰勾勒出包頭的發展脈絡與來時之路。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觸摸歷史、休閒游憩的好去處,更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包頭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城市認同感和自豪感。
城市核心區的“邊角料”空間也在迎來新生,市福利院舊址被一股輕柔“春風”喚醒。正在建設的“包頭·春風十里”主題街區項目通過補建建築與現有建築有機融合,構建“生態空間+體驗業態+品質零售”的黃金比例,建成後將串聯商業、文化、休閒、體驗等多功能區域,形成功能互補空間,打造成“可逛、可玩、可曬”的主題街區IP,為市民游客提供新的潮流打卡地。
在盤活閒置空間的過程中,包頭還注重賦予其精神內涵。閒置多年的大型飯店,經過改造變身“石榴花開”主題園區,成為民族團結教育沉浸式&&。園區裏的“三千孤兒入內蒙”主題展館,作為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包頭形象的有效載體,用326幅圖片、268件實物與7組多媒體展項,全面呈現這段跨地域的大愛故事。園區休息角的標語,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傳遞着團結的理念;科普游覽區和林蔭活動區則為各族群眾提供了一個共享休閒時光的溫馨場所。
從工業遺産活化利用到黃河生態文旅,從古老院落到潮流空間,從單一功能到精神載體,包頭用創意與匠心將“閒置資産”逐一轉化為“發展富礦”。這些新生的城市IP,既留住了歷史記憶,又裝滿了煙火氣息,更激活了城市的發展動能,讓包頭的每一處角落都透着歷史的厚度與現代的活力。(岳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