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裏的致富路:從“沙進人退”到“點沙成金”-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8 21:51:33
來源:新華網

沙漠裏的致富路:從“沙進人退”到“點沙成金”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8日電(記者趙澤輝)眼下,庫布其沙漠秋高氣爽,綠意盎然。“現在出門就能看見綠色,風沙天氣明顯少了。”75歲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柴登嘎查牧民白七勞感慨地説,雖然村裏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但老人們在村裏過着安逸的生活。白七勞自己種菜養雞,為在外工作的子女提供純天然的農副産品。

  然而,要真正理解這種生活的來之不易,需要將時光倒回到20世紀80年代。那時的庫布其沙漠北緣,農牧民正面臨着“沙進人退”的嚴峻考驗。白七勞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依然記憶猶新:“那時我們的草牧場被沙漠侵佔,生活都成問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白七勞向旗政府提出了建設鎖邊林治沙的建議。這個樸素而堅定的想法,成為了當地治沙的起點。1981年,鎖邊林工程正式開始。得天獨厚的是,柴登嘎查地下水位較高,這為樹木成活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是9月10日拍攝的庫布其沙漠北緣鎖邊林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見治沙成效顯著,這一經驗開始在更大範圍內推廣。通過持續努力,達拉特旗已建成150公里的防護林帶,形成了鎖邊林治沙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有效阻止了沙漠擴張,還為後續的大規模治沙工程奠定了基礎。

  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48歲的敖特更花正在自家的治沙基地裏忙碌着。她熟練地操作着螺旋鑽機,“現在的種樹效率高,過去種樹用鐵鍬挖,一天最多種一百多株,現在用機械,一天能種3000多株苗”。在她身後,成片的沙柳、檸條迎風搖曳,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飛沙走石的不毛之地。

  “我是從1997年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的時候開始治沙,那時候有些不情願,想著沙漠裏能種樹?能修路?這不是開玩笑嗎?那時候只想著逃離沙漠。”敖特更花回憶説,隨着第一條公路修通,路兩側的樹開始有了綠葉,她的觀念開始發生根本轉變。

  9月12日,敖特更花在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裏舖設沙障。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如今,敖特根花依然保持着“朝5晚9”的工作節奏——早上5點以前起床,到工地治沙,晚上9點才回家。但她卻樂在其中,因為她深知自己正在創造的不僅是經濟價值,更是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

  對於當地農牧民來説,治沙逐漸從單純的生態工程轉變為致富産業。敖特根花創建了園林綠化公司,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今年我帶領50多名農牧民參與8000畝治沙和20000畝灌木平茬項目,每人每天至少能掙300元。”敖特更花的治沙事業不僅局限在當地,她還將治沙經驗帶到新疆、西藏等地,“不管走到哪兒,我都想著把當地的農牧民帶動起來”。

  這種“點沙成金”的模式在庫布其沙漠開花結果。在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馮慧見證着村莊的巨大變化。他説,村裏從過去的145戶2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92戶400多人,每戶年均收入達到20萬元,收入來源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還有治沙項目和新興的光伏産業。

  9月10日,馮慧在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裏查看沙生植物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庫布其的治沙成就不僅在國內廣受關注,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亞絲明·福阿德在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説:“在庫布其,人們將許多人眼中的荒蕪之地變成了生命之源。這就是綠色經濟的實際行動,這關乎人民。庫布其模式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當我們修復土地時,我們也在恢復人類的尊嚴。”

  從白七勞的鎖邊林到敖特更花的科學治沙,從單純的生態修復到産業化發展,庫布其正在書寫着從“沙進人退”到“點沙成金”的綠色傳奇。當被問及治沙成功的秘訣時,敖特更花的回答簡單而厚重——堅持。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