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自治區林草局獲悉,內蒙古組織全區力量,上下盡銳出戰,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施工期曾以日均6萬畝的速度推進,累計完成治沙5000多萬畝。
據悉,內蒙古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於七個方面的機制創新:
創新組織領導機制。黨政主要領導靠前督戰,各級各部門奮力攻堅,將防沙治沙“戰鬥堡壘”建在第一線,形成了“五級書記”抓治沙的工作體系。
創新工程融合機制。將防沙治沙與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一體推進,2024年治理沙化土地238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實現增綠、增能、增收多贏。
創新多元投入機制。建立了以國家投入為主、地方配套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設立防沙治沙基金會、動員企業參與、開展公益治沙等方式籌集資金100多億元投入治沙,國家項目配套資金全部由自治區承擔,不給盟市旗縣增加負擔。
創新多方參與機制。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關於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意見》,圍繞“以工代賑”“先建後補”等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累計吸納12.3萬農牧民,發放勞務報酬11.8億元,帶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工程建設。
創新聯防聯治機制。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深化蒙甘陜寧冀遼6省區合作,構建起共建共防共享的治沙新格局。
創新要素保障機制。制定&&了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7條措施,推動保障性苗圃、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利用麥秸、蘆葦和平茬剩餘物等替代稻草製作沙障,就地育苗、就地取材,有效降低了用種用苗成本,用省下來的錢治更多的沙。
創新産業帶動機制。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做優特色産業、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潛力産業,以産業帶動治沙、以收益反哺治沙。
內蒙古通過&&政策、創新機制、全民奮戰,取得一系列成果。在攻堅戰區,聚焦阻沙入黃,推動黃河兩岸620公里林草帶全線貫通,從庫布其沙漠到黃河構築起鎖邊林草帶、防風綠化帶、光伏治沙帶、攔沙淤地壩“四道防線”,入黃泥沙量由過去每年2700萬噸減少到400萬噸;毛烏素沙地治理率已達80%,今年將達到85%;烏梁素海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在殲滅戰區,聚焦阻沙入京,實施“滅黃”行動,2024年興安盟境內6萬畝裸露沙地全部殲滅,今年還將推動赤峰、通遼、錫林郭勒盟所轄的9個旗縣流動沙地全部殲滅;推廣“以路治沙”,年內新建穿沙公路2500公里以上、帶動治沙500萬畝以上;聯合三峽集團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計劃3年治沙36.3萬畝,打造央地合作治沙新樣板。
在阻擊戰區,聚焦阻沙南侵,建設巴丹吉林、騰格裏沙漠鎖邊林草帶360.9公里,基本遏制兩大沙漠“握手”態勢,風沙入侵河西走廊和賀蘭山生態廊道態勢明顯減緩。(記者 劉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