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15日電(徐紅梅)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草原上,擁有68年歷史的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通過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在傳承藝術傳統的同時,也注入了鮮明的時代創新活力。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展館內展示的“烏蘭牧騎”精神雕塑。新華網 徐紅梅攝
一位老隊員説:“這個機制既尊重我們的付出,也讓我們能在新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據悉,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實施人性化退出機制,即對連續工作滿15年或因身體原因不再適合演出的隊員,經本人申請可啟動退出程序,保留原職稱待遇。副隊長吉日嘎拉介紹:“我們已成功安置5名老隊員轉崗至宣傳部、圖書館等崗位,優化了隊伍結構,保障了隊員權益。”
新入職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正在排練。新華網 徐紅梅攝
在老隊員退出的同時,通過精準引進為藝術創作注入新鮮血液。9月12日,在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排練廳內,年輕的舞蹈演員們正在反復打磨新作品《思念中的馬鳴》的每個動作。吉日嘎拉介紹,2025年,烏蘭牧騎新招錄6名演職人員,已累計引進10余名年輕專業演員,新隊員帶來了現代審美和創新思維。一位90後隊員説:“我們嘗試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創排的聲樂《錫林郭勒之星》等作品受到年輕觀眾喜愛。”
新入職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正在排練。新華網 徐紅梅攝
新老隊員的有機融合催生了創作演出成效。一名新隊員説:“老隊員手把手教我們舞&經驗,我們也會分享新的創作理念。”這種“傳幫帶”機制使隊伍既保持傳統底蘊,又充滿時代氣息。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與當地檢察院職工在排練。新華網 徐紅梅攝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還積極探索“檢察+烏蘭牧騎”創新模式,他們聯合蘇尼特右旗檢察院成立公益訴訟宣傳隊,兩年開展法治宣傳40余場,辦理民生案件32件,努力做到“群眾在哪,服務就到哪”。
觀眾在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展館參觀。新華網 徐紅梅攝
六十八載初心不改,三千作品匠心傳承。自1957年建隊以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累計創作文藝作品3000多部,其中300多部榮獲各類獎項。41名平均年齡38歲的隊員始終用實際行動踐行着“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初心使命,繼續書寫着烏蘭牧騎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