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林草濕碳儲量穩定在105.38億噸以上,年碳匯量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全國第一
為此,內蒙古各地與企業合作,根據林地實際情況,定制解決方案、梳理標準化數據採集清單和操作指南、豐富技術手段、創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決碳匯項目開發瓶頸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
8月1日,由阿爾山市木林森育苗造林有限公司開發的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防護林造林碳匯CCER項目公示結束,標誌着該項目成功登陸全國碳市場,正式進入項目審定階段。
造林碳匯是綠碳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通過植樹造林等生態修復措施,利用森林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儲存,讓大自然幫我們“存碳”,減少空氣中的溫室氣體。除造林碳匯外,綠碳還包括草原碳匯、濕地碳匯等多種形式,共同構成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網絡。
造林碳匯CCER項目,指按照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選擇合格土地、特定樹種植樹造林,計算這些樹木可以産生的碳減排量,經國家審核發證後,這些碳減排量就能被碳交易市場認可、定價,企業等主體可購買此類項目産生的減碳額度,抵消自身碳排放。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擁有森林面積3.57億畝、草原面積8.15億畝、濕地面積7300萬畝,分別居全國第1位、第2位和第4位,在綠碳開發上具有天然優勢。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林草濕碳儲量穩定在105.38億噸以上,年碳匯量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大力推進造林碳匯項目發展,將“三北”防護林等生態建設成果轉化為可計量、可交易的資産,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在林業碳匯開發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的莫和爾圖林場一景(資料照片) 連振攝 / 本刊
多條腿走路鋪平項目開發路
“不是每一片森林都可以開發碳匯項目。”內蒙古蒙草生態碳匯科技有限公司碳匯項目負責人劉偉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根據最新版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適合開發造林碳匯項目的林地適用條件較多,例如項目土地必須地類清晰、權屬清晰、項目單個地塊土地連續面積不得小於400平方米、對於2019年(含)之前開始的項目,土地連續面積不小於667平方米等。
“這些具體要求在實際操作中涉及大量實地調研和資料收集工作,需要不斷完善資料。”劉偉説。
為此,內蒙古各地與企業合作,根據林地實際情況,定制解決方案、梳理標準化數據採集清單和操作指南、豐富技術手段、創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決碳匯項目開發瓶頸。
實地踏勘、交叉比對判定地類。阿爾山杜拉爾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阿爾山市林草局碳匯辦負責人趙闊&&,根據現行規定,項目土地在項目開始前至少三年應為不符合森林定義的規劃造林地,為精準界定林地類型,需提供矢量圖和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數據作為佐證。由於多年來林地管理負責人多次變更、檔案移交不完整或早期測繪技術有限,部分地塊難以追溯完整的土地性質證明鏈條,材料缺失,影響開發進度。
基於此,阿爾山市林草局碳匯辦在收集衛星圖片等基礎數據資料的同時,對於歷史資料缺失,一方面,組織林業技術人員和專家現地踏勘測繪,依據土地痕跡、邊緣特徵等信息,判別土地類型。同時,收集土地承包合同、造林驗收單、苗木採購協議等輔助資料,交叉驗證林地屬性,構建了立體化的地類判定體系。
據了解,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防護林造林碳匯CCER項目從籌備到落地,組織專家多次赴造林小班地塊現地踏查,結合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數據,精確判斷地類類型8萬畝。
完善技術手段,提升數據採集及碳匯量計算效率與準確度。為精準評估林地的開發適配性並為碳減排量的科學測算奠定基礎,需要對林木的胸徑、樹高及生長狀況等核心指標進行實地勘測。這一過程涵蓋樣地布設與多輪次覆核驗證,需投入一定時間和人力成本。
“以往,我們主要依賴純人工方式勘測,伴隨技術進步,我們積極引入先進設備,正逐步購置雷達、無人機等現代化工具,提升勘測效率與精準度。”趙闊説。
興安盟還構建“胸徑—樹高—冠幅”三維碳儲量快速測算模型,將傳統計量周期縮短70%,精度達95%,成本降低50%,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搭建碳儲量“一張圖”數字化&&,實現森林碳匯潛力可視化評估與動態演化預測。
階梯式分成劃分權益。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於長久介紹,內蒙古目前開發的造林碳匯項目權屬基本清晰,主要挑戰在於利益分配。
項目開發涉及林地資源管理部門和碳匯服務企業兩大主體,為平衡二者利益,興安盟創新碳匯交易階梯式分成模式,當造林碳匯市場交易價格在0~100元/噸時,地方政府與企業按7︰3分成;超出100元/噸未達到200元/噸部分,按8︰2分成;超出200元/噸未達到300元/噸部分按照9︰1分成;超過300元/噸部分企業不參與分成。
“這種分配方式,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導致的利益失衡,保障企業基礎開發效益的同時,確保地方政府長期生態收益,同時通過價格區間劃分降低碳價波動風險。”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碳匯科科長辛魏巍&&。
強化合作補齊專業人才缺口
目前,從事碳匯項目的技術人員學科背景涵蓋醫學、環保學、環境工程學等不同領域,林業專業人才較少。急需既精通碳匯計量與交易機制,又熟悉林業經營管理的跨領域人才,這類“碳—林”雙棲專業人才在市場上仍然稀缺。
面對這一現狀,地方及企業積極創新體制機制,廣泛吸納各界人才,補齊人才短板。
自治區借助外腦,搭建全國及本土專家對話&&,提供宏觀科學決策。去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攜手北京林業大學,籌建內蒙古林草碳匯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會由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科院、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林科院的11位專家、教授共同組成,形成跨區域專業智庫,將高校科研優勢與地方實踐經驗結合,破解碳匯發展中的理論轉化與實踐應用難題,為自治區林草碳匯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委員會成立以來,通過專家團隊的深入研討和科學評審,內蒙古自治區已正式&&《內蒙古自治區林草碳匯中長期發展規劃(2025—2035年)》等政策文件,推動內蒙古林草碳匯事業發展。
盟市根據項目實際定向推動政企研合作,強化地方能力建設。於長久介紹,興安盟先後與內蒙古森工集團、環保橋(上海)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綠交所等業內口碑好、技術強、有成功案例、人員專業性高的企業合作,破解人才不足制約。
興安盟還邀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創會秘書長李怒雲及北京綠交所、中國林科院、中國農科院相關專家開展林草碳匯專題講座及培訓。“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8場培訓,累計培訓人員750餘人次,內容涵蓋碳匯方法學、項目開發實務、交易機制等,有效普及了林草碳匯知識、提升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於長久&&。
企業外引內育、聯合培養構建人才梯隊,推進項目落實落地。以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創新採用“柔性引才”機制,與中國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邀請權威專家定期駐場指導,為碳匯項目開發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撐。
公司副總經理孫忠文介紹,公司還採用“以老帶新”“定向培養”等育才方式,打造了一支懂技術、善經營的碳匯人才隊伍。通過資深碳匯技術骨幹與年輕力量結對指導,系統傳承項目開發經驗;與大學聯合開設碳匯相關專業課程,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加速青年人才成長,實現技術經驗的代際傳遞,構建起可持續的人才培養閉環,為碳匯事業發展儲備後續力量。
多元交易打開碳匯市場
自2024年我國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重啟以來,目前暫未有CCER造林項目正式掛牌交易。孫忠文&&,未來碳匯交易市場仍須創新探索多元化價值實現路徑,改變交易收益水平偏低、交易模式單一的現狀。
造林碳匯項目的開發經驗,讓內蒙古積累下紮實的碳匯測量及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內蒙古探索“碳匯+”多元交易模式,讓造林碳匯項目的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産業價值轉換延伸,並將收益反哺生態建設,寫好造林碳匯項目的“後半篇文章”。
“碳匯+研學”。今年7月,阿爾山市林草局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共同打造“碳尋之旅”研學活動,將課堂搬進林場,讓中小學生學習碳匯知識,了解森林自然風光。
活動中,清華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按照規範,在阿爾山國有林區選取樣地,與孩子們共同使用測高儀、胸徑尺等專業工具測量樣木,估算單株樹木的減排量。
“該項目創新性地將造林碳匯與研學經濟結合,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向青少年群體闡釋造林碳匯的生態價值與科學原理,並通過門票收入、研學課程等多元收益渠道,實現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趙闊説。
“碳匯+旅游”。阿爾山市林草局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碳匯局工作建議,與阿爾山市文旅集團合作,構建碳足跡小程序,以數字化手段實現游客碳足跡的可視化、可量化與可交易化,形成“測算—抵消—激勵”的閉環體系。
具體來説,阿爾山市正搭建一套科學模型,游客只需提前在線錄入出行模式、着裝面料等細節信息,即可獲知個人碳排放數據,若符合減排標準,能享受門票折扣及現金返還等福利。
趙闊&&:“未來,這一小程序將在景區核心區域全面鋪開,讓低碳理念浸潤人心,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依靠碳匯經驗為旅游業注入新動能。”
在呼倫貝爾,“碳匯+旅游”模式也實現創新突破。今年5月,首個“零碳列車”旅游活動碳中和測算及抵消工作圓滿完成。該趟列車由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對碳排放量實施科學檢測計量,通過購買40.27噸林業碳匯産品實現碳匯産出與溫室氣體排放相抵消的“零碳”目標,標誌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碳匯+司法”。內蒙古森工集團先後與上海市靜安區、阿爾山市、牙克石市、根河市人民檢察院,通遼、海拉爾鐵路運輸檢察院以及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等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深入開展“司法+碳匯”工作,讓破壞環境的違法者購買“碳匯”,彌補其對生態造成的損害。
截至2025年5月,內蒙古森工集團共配合內蒙古自治區內外各級檢察機關完成“以碳代償”各類案件120余起,銷售碳匯産品金額超120萬元。
這些收益最後將定向反哺林業生態建設,重點支持森林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經營,構建起“生態保護—碳匯增值—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為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可持續內生動力,為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