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日電(記者魏婧宇)9月1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內蒙古多地中小學的“開學第一課”解鎖新形式,以沉浸式的體驗活動將思政、科技和文化教育等融合。

在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學生們的“開學第一課”是在“科學的海洋”中“遨游”。
“55年前,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1999年,第一艘神舟飛船起飛,到現在神舟二十號已經上天了……”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向同學們講述航天強國的故事。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科技強國,這個任務很光榮,也很艱巨,我90多歲了還在努力,你們年輕一代更要做好準備。”已至耄耋之年的戚發軔,對學生們發出殷殷囑託。
“奮鬥是青春最好的注腳,我們現在每多學一點,就是為未來多積攢一份力量。”初三12班學生鄭檀雅説,“我們要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校訓融入日常行動,做懷感恩、惜當下、擔使命的青年。”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是神舟二十號航天員王傑的母校,在開學第一天,全校1600余名學生共同參加以“科技強國,未來有我”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
“我們重溫神舟二十號發射、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新聞報道,聽老師講王傑學長在校時刻苦求學的故事,感覺榜樣並不遙遠。”高一1班學生韓君澤説,“新學期一開始,就被注入滿滿的能量,激勵我們向榜樣看齊,以後去探索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第二小學的體育館變成通關游戲的賽場:學生們要“穿越封鎖線”,匍匐爬過低矮的網繩;用筷子夾起代表“雞毛信”的小球,從起點護送到終點;用沙包投擲水桶做成的“碉堡”;還要通過用平衡木做成的“鐵索橋”。
科爾沁右翼前旗第二小學校長宗乃波説,開學的第一課不是坐在教室中,而是在體育館裏奔跑運動。

呼和浩特市新華小學車站校區的“開學第一課”,則是將呼和浩特博物院“搬進”校園。
呼和浩特博物院的專家以將軍衙署的守邊故事、昭君博物院的民族團結佳話為切入點,生動詮釋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蘊。聽完專家們講北疆文化故事,學生們手捧“藏寶圖”來到操場另一側的“文博體驗區”,在這裡依次體驗瓦當拓印、甲骨文臨摹、香囊製作等活動。
“原來博物館不是冷冰冰的,北疆文化也不只是隔着玻璃櫃看到的展品。”六年級1班學生高亦暄説,“文化也是可以摸、可以聞的,今天我發現身邊就有許多承載着先人智慧的‘活教材’。”
“這不只是一場文博體驗,更是一堂落地的思政課。在觸摸文博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大窯先民的智慧、昭君的包容精神等地方歷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萌發愛家鄉的情感。”新華小學車站校區執行校長曹彥敏説,本學期,學校也將以此為起點,持續深化“博校課程群”建設,以“思政+藝術+文博”的創新形式,讓北疆文化“活”起來,讓紅色基因“融”進孩子們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