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廣袤的農牧區,活躍着一群特殊的“訪客”。他們帶着便攜式檢測設備,踩着泥土路走進一個個院落,敲開一扇扇家門——這是當地民政局依託嘎查、村“兩委”組建的“探訪關愛小組”。在黨建引領下,這支隊伍以“一次入戶、雙重關愛”的模式,為高齡、獨居、失能等特殊老人送去情感慰藉與健康守護,從最初的“閉門羹”到如今的“盼上門”,一張覆蓋農牧區的溫情關愛網正越織越密。
從“門難進”到“盼進門”
探訪關愛小組的入戶之路,並非一開始就順暢。“有的老人覺得‘添麻煩’,隔着門説‘不用管’;有的獨居老人怕生,見人就躲。”一位小組成員記得,最初敲開10戶門,能走進3戶就算順利。
但小組有股“韌勁”:不進門,就站在院門口嘮幾句;老人不願多説,就&&掃掃院子、拾拾柴火。78歲的獨居老人李大爺起初總閉門謝客,小組成員發現他冬天總穿單薄棉衣,第二次上門時帶了件厚棉襖,蹲在爐邊幫他燒旺爐火,聽他念叨“年輕時放牛羊走戈壁”。一來二去,李大爺的門不僅敞亮了,還會提前曬好炒米等他們來。
“嘮家常”裏藏着溫情,“實打實”中見真章。小組成員從不只做“傾聽者”:看到老人電線老化,順手找工具捆紮好;發現地面濕滑,搬來磚塊墊穩;用便攜式心腦血管檢測設備測完血壓,仔細記下數據囑咐用藥。正是這份“坐炕頭聽心事、動手腳解難題”的實在,讓老人們漸漸從“躲着走”變成“盼著來”。如今,不少老人會算着日子問:“小組啥時候再來?”
從“送溫暖”到“守健康”
“我們不只是送關懷的‘親人’,更得做老人健康的‘守門人’。”這是探訪關愛小組常挂在嘴邊的話。在農牧區,老人看病遠、行動不便,許多健康隱患藏在日常裏,而小組的入戶探訪,恰成了發現隱患的“第一道崗”。
“守門”在細微處。小組成員人人會用便攜式心腦血管檢測設備,測血壓、查心率時眼尖手細:82歲的趙奶奶説“頭不暈”,但測出血壓偏高,小組成員當天就&&鄉衞生院醫生上門;69歲的王大爺覺得“走路穩”,可檢測顯示動脈硬化指標異常,立即幫他預約旗醫院復查。
“守門”在隱患前。每次入戶,除了測健康,排查安全是“必修課”:看灶膛是否漏煙、電線有無破損、床沿是否缺護欄。一次走訪中,小組成員發現獨居的張奶奶床邊堆着柴火,離油燈僅半米遠,當即&&搬到院外,還特意買了盞安全檯燈送來。“這些事看著小,對老人來説就是保命的事。”
“守門”在急需時。遇到老人有緊急需求,小組就是“快速通道”。去年冬天,76歲的失能老人劉爺爺突然發燒,小組成員&&旗民政局調度中心,1小時內就協調救護車從旗裏趕來,還同步&&了鄉衞生院準備急救設備。“從村裏到旗醫院60多公里,多虧他們跑得及時。”劉爺爺的侄子感激地説。
從“一次性”到“常態化”
一次入戶是關懷,次次入戶成機制。四子王旗民政局搭建起旗、鄉、村三級聯動網絡,旗級智慧調度中心實時匯總探訪數據,鄉級負責資源協調,村級小組落實入戶,讓“一次探訪”變成“長效關懷”。
75歲的王阿姨的經歷,正是機製作用的生動寫照。去年,參與公益活動的女兒小麗帶她參加小組篩查,測出AVI(中心動脈血管硬度指標)31、API(上臂動脈血管硬度指標)48,遠超正常值,血壓達210/100mmHg。小組立即通過調度中心&&旗醫院,確診為“小中風”前兆。“再晚幾天,可能就癱在床上了。”王阿姨康復後,總跟人説“是小組救了我”。
73歲的張大爺住在東八號敬老院,有10年高血壓病史。今年7月,小組篩查發現他血壓159/74mmHg,動脈硬化指標異常,當即建議做頸動脈彩超,結果查出頸動脈斑塊——這是腦卒中的高危因素。小組隨即把他列入重點關注名單,定期上門監測,協調醫生調整用藥,還幫他制定了“散步+清淡飲食”的康復計劃。
如今,探訪關愛已從“階段性行動”變成“日常工作”:每月至少入戶1次,特殊老人每週探訪,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調度中心,形成“篩查—預警—對接—回訪”的閉環。在黨建引領下,嘎查村“兩委”牽頭、鄰里志願者參與、專業資源兜底的關愛模式,正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在四子王旗的農牧區落地生根,化作老人們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張林虎 常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