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起,呼倫貝爾草原進入一年一度的打草季,3000多萬畝天然打草場迎來豐收,牧民們忙着割草、晾曬、打捆,為牲畜儲備越冬飼草。作為擁有1.0074億畝天然草原的“牧草王國”,這裡生長着鹼草、針茅等120多種營養牧草,近年來通過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退化草原修復等項目,生態服務功能與生産能力持續增強。
八九月份是打草黃金期,機械化作業已成為主流。在新巴爾虎右旗寶格德烏拉蘇木哈如拉嘎查,牧民富玉兄弟的200多只越冬羊需要5000畝打草場保障“口糧”,今年雨水充沛,牧草産量較去年提升明顯,“去年10畝地出1捆,今年六七畝地就出1捆。”富成介紹,多餘的飼草可出售增收。
呼倫貝爾牧業四旗推廣社會化服務體系後,過去千畝草場需四五個人幹1個月,如今機械化作業兩三天即可完成。
為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當地建立了嚴格的保護制度。新巴爾虎右旗明確打草期為8月15日至9月30日,規定牧草高度低於15厘米或畝産不足30公斤的草場嚴禁打草,嚴禁擅自改裝機械、掠奪式摟耙等行為,並強化野外用火管理。呼倫貝爾市通過《關於加強呼倫貝爾草原保護與建設的決定》《呼倫貝爾市開展打擊毀林毀草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呼倫貝爾市禁牧和草畜平衡監督管理實施辦法》等多項制度,要求草畜平衡區春季休牧不少於45天,打草場執行輪刈、間作制度,刈割區寬不超過300米、留草籽帶寬不小於20米,留茬高度不低於7厘米,確保生態保護與生産利用相協調。
如今,隨着牧民生態保護意識提升和機械化作業普及,呼倫貝爾草原在築牢牲畜“冬糧”保障的同時,草原正持續煥發生態活力。(記者 李可新)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