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降雨天氣可能觸發“暴雨—洪澇—斷電斷通信—交通事故—生産安全事故—環境污染—社會安全事件”的災害鏈,亟須警惕極端災害的級聯效應
◇隨着降水格局異常變化,北方地區應急防汛體系面臨基礎設施不足、應急響應機制滯後、部門協同低效等挑戰
◇加快構建“防抗救”一體化防汛減災體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加快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有效應對極端天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麗娜 王靖 趙澤輝
受暴雨天氣影響,呼和浩特市北二環路部分路段積水嚴重(2025 年 7 月 25 日攝) 王靖攝 / 本刊
7月下旬以來,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等不少北方城市遭遇極端強降雨,引發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河堤潰堤等災害。
這些現象暴露出北方部分地區在應對極端強降雨方面,還存在基礎設施滯後、日常除險不足、應對經驗缺乏等短板。
面對降水格局異常變化、極端強降雨天氣增多,暴雨考驗下的北方城市,需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牢牢抓住應對極端天氣的“主動權”。
強降雨凸顯北方城鄉防汛壓力
據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介紹,7月23日至7月26日的強降雨中,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呼和浩特市最大小時降雨量均超過歷史極值,烏蘭察布市豐鎮市日降雨量超過歷史極值,包頭市、鄂爾多斯市也出現近些年罕有的強降雨天氣。
滂沱大雨引發城區積水、交通中斷、農田受淹、工廠停産,給群眾生産生活帶來影響。
出行方面,暴雨給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業造成困擾。7月23日,包頭市區道路出現26處積水點,交通受到嚴重影響。“我們佈置了500多名工作人員,調動了62&各類抽排設備,每小時抽排量超過1萬立方米。”包頭市城管局副局長徐東升&&。
7月25日早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呼和浩特市北二環路、成吉思汗大街積水嚴重。一些車輛在道路低窪處的積水中拋錨,僅露出車頂,多名群眾站在齊腰深的積水裏等待救援。
受強降雨天氣影響,鄂爾多斯市境內的103省道、109國道因路基沖刷一度封閉;榮烏高速邊坡出現裂縫;國鐵呼和浩特局僅23日就停運了77趟旅客列車。
大量住宅也在暴雨中遭受損失。25日,在呼和浩特市元泰汗府小區,負二層車庫和儲藏間出現幾十處漏水點,積水淹沒腳踝,大量儲藏間被泡。中鐵諾德龍灣小區幾十戶人家出現馬桶、地漏向上噴污現象,家中出現積水,傢具被泡。小區樓梯間也形成“水簾洞”,污水沿&階涌流。恒大城小區西院墻,也在此次暴雨中倒塌。
農業方面,受暴雨影響,部分地區出現農作物受災甚至絕收情況。7月8日至11日的強降水已導致巴彥淖爾市農作物受災面積447萬畝,絕收面積近197萬畝。更嚴峻的是,7月23日以來的新一輪強降雨,使原本時間緊迫的災後復種窗口再次縮短,有農戶面臨顆粒無收的困境。“雨水和冰雹嘩嘩地下,把種的葵花都泡壞了,今年的種糧貸款償還壓力很大。”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種植大戶杜振玉説。
工業生産同樣受到衝擊。7月23日至26日,鄂爾多斯市30家煤礦停工停産。
面對嚴峻形勢,內蒙古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統籌協調專業救援隊伍、武警官兵與社會應急力量,形成合力展開搶險救援攻堅戰。
8月7日,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對內蒙古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赴災區實地查看災情,指導和協助地方做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等災害救助工作。據了解,有關部門調撥救災帳篷、折疊床、毛毯、棉衣服等4.74萬件中央救災物資,緊急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8000萬元,支持內蒙古進一步做好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和災後應急恢復工作。
回顧近年降水情況,呼和浩特市氣象局&&,近年來,降水格局異常變化,加大北方城市汛期風險,給防汛工作帶來挑戰。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針對此次汛情的有關研究報告認為,強降雨天氣可能觸發“暴雨—洪澇—斷電斷通信—交通事故—生産安全事故—環境污染—社會安全事件”的災害鏈,亟須警惕極端災害的級聯效應。
應對汛期極端天氣經驗和準備不足
對於不少常年乾旱少雨的北方城市來説,連續出現的極端強降雨天氣,暴露出防汛工作存在的諸多短板。
此次汛情嚴重地區的幹部群眾結合防汛工作分析,隨着降水格局異常變化,北方地區應急防汛體系面臨基礎設施不足、應急響應機制滯後、部門協同低效等挑戰。
現有排水管網和堤防體系建設薄弱,亟待升級改造。
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服務中心相關人員介紹,此次強降雨中,城區緊挨大青山南坡,中間沒有蓄滯洪區,雨水沿着大青山南坡流入城區,北二環、成吉思汗大街出現嚴重積水。
從一些案例可以看出,北方城市地下管網系統和堤防體系規劃、設計及運行對極端強降雨天氣考慮不足,城市易受到強降雨侵襲。
一些北方城市的供排水部門反映,多年來城區陸續建成,排水管道直徑從60厘米至2.8米不等,由於過去北方城市極端強降雨天氣相對較少,窄管道處未及時更新改造,制約雨水快速通行能力;有的地方排水管道與污水管道“雨污合流”,暴雨來臨時極易受到衝擊;一些地下排水管網使用超20年,管路老化、滲漏、堵塞以及維護不足等問題導致泄洪不暢。
此外,一些老工業區,如烏海市,地表硬化嚴重、可滲透空間有限,雨水滯排與積澇問題突出。有的農業區,也存在水利系統在強降雨下調蓄能力不足。還有的地方水庫年久失修,行洪、蓄滯洪區被莊稼侵佔,面臨浸壩、漫壩乃至潰壩風險。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針對此次汛情的有關研究認為,面對極端天氣,內蒙古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化、設防不足問題,城市地下排水管網底數不清,內澇點風險隱患排查滯後,基礎設施整體應災與適災能力亟待提升。
經驗和能力欠缺,應急體系尚不健全,響應決策能力待提升。
一方面,一些地方汛情基礎數據掌握不及時、不精準,影響防汛決策和效率。在一北方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會議現場,有領導詢問行洪泄洪壓力大的一河流具體流量數據,相關部門無法提供準確數字,以“差不多”“大概”模糊回應,影響現場科學決策。
有防汛部門幹部&&,這一困境與防汛使用的調度指揮&&信息化建設滯後有一定關係。該&&目前主要用來開視頻會,各部門汛情信息未充分在&&上實現共享,在防汛緊要關頭,基層獲取防汛數據和信息主要依靠打電話、發信息和傳文件,制約了防汛應急工作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極端強降雨天氣的應急預案體系不完善、不全面。多名幹部反映,汛情前已準備強降雨應急預案,但忽略了極端天氣因素,應急預案實際應用效果大打折扣。一位基層幹部説:“沒做最壞打算,結果手忙腳亂。”
日常除險與技防、人防等力量尚顯不足。
多名基層幹部&&,不少幹部群眾認為防汛是“七下八上”的事情,忽略了汛期外的日常準備和除險工作,比如防汛搶險物資儲備還存在數量不足、種類不全等問題,特別是缺少大型裝備器材。
西北一地級市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員介紹,汛情前局裏排查出400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汛情中實際出現的災害點不少與隱患點重合,如果平日加大投入,把防汛工作拉長到全年來準備和除險,可有效降低部分災害風險。
此外,“儘管氣象部門已預測到此次強降雨,但由於缺少雲雷達、激光雷達等小尺度氣象系統精準捕捉設備,此次暴雨下在哪、下多少等信息預測不具體,精準防汛能力不足。”包頭市氣象局副總工程師苗子書&&。
近些年,呼和浩特市武川縣頻繁在暴雨中發生洪澇災害,道路受損、莊稼被淹。武川縣大青山鄉一位鄉幹部説,由於村裏、山裏信號覆蓋不足,缺少無人機等先進設備,目前防汛巡邏多靠人力。
包頭市交通運輸局一位幹部也&&,地方智慧化設施設備不足,在汛期,包頭市幾乎全部靠人力進行道路巡邏,每兩小時一次,道路坍塌等風險難以第一時間掌握。有幹部分析,智慧防汛不足,影響防汛效率效果的同時,也增加了防汛人員的安全風險。
技防之外,部分北方城市專業性防汛工程搶險隊伍力量也不足以滿足實際需求,目前防汛搶險主要依託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民兵等力量,他們較少經歷防汛實戰考驗,專業性有提升空間,難以有效應對突發的河流決堤、水庫潰壩等險情。
信息公開和群眾動員工作有待加強。
一些基層防汛幹部反映,他們對全省(區)汛情導致的人亡、災害等信息,甚至對所在地的人亡等信息不知悉,需要靠抖音等&&上的社會信息了解汛情發展實際情況,未能及時根據汛情形勢增強防汛意識、提升應對舉措。
信息公開不足,也導致動員群眾配合防汛工作出現困難。“由於不掌握汛情實際有多嚴重,缺少身邊人身邊事的警示案例等信息,群眾對汛情風險麻痹大意,有的被轉移群眾偷跑回家,還有的群眾強闖積水點。”西北地區一位防汛幹部説。
還有防汛幹部分析,汛期之中,除了居住在自然災害高發區的群體外,像老弱病殘、外賣快遞、野營露營、外地游客等群體,在極端強降雨天氣中面臨更高的安全風險。“比如,當人們都在暴雨中居家辦公時,外賣訂單量加大,外賣員涉水風險很大。”這名幹部説。
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的搶險人員加快調運噸包等防汛物資(2025 年 8 月 10 日攝) 王靖攝 / 本刊
加快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受訪幹部和群眾呼籲,目前城市建設有效解決了防汛基礎設施“有沒有”的問題,接下來應加快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隨着降水格局異常變化、極端強降雨天氣增多,他們呼籲北方城市提高風險意識,加快構建“防抗救”一體化防汛減災體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加快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有效應對極端天氣。
——加大防汛基礎設施投入,對排水管網和堤防進行系統化升級。徐東升建議,北方城市應在防洪排澇工作上加強長遠科學規劃,深入推進城市雨水管網、污水管網體檢,加快窄管道的更換和老舊管道更新,通過下凹式公園等建設,增加雨水就地入滲量。
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服務中心主任郭子任建議,加快布局截洪溝、蓄滯洪區等行洪泄洪區域和通道,梳理城區易澇點位並因地制宜推進解決,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有關研究認為,如呼和浩特市,面臨暴雨頻次高與城區擴張的壓力,應完善地塊級雨水調蓄系統,推廣“下沉式綠地—調蓄池—管道回流”聯合排澇模式。
還有幹部建議,探索推進平安水利、生態水利、智慧水利建設,加快推進病險庫壩治理。
——強化精準監測預警與智能調度。苗子書等幹部建議,開展北方地區防汛救災調查研究,準確掌握洪澇災害現狀和演化趨勢;加大資金投入,整合氣象雷達、衛星遙感等數據,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雨情、水情、澇情的實時、精準、全域感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推進智能預警預報模型建設,提高精準預測能力;完善防汛指揮調度&&信息化建設,建立高效的應急指揮與協調機制,加快實現各部門信息共享。
包頭市交通運輸局四級調研員王英、鄂爾多斯市交通運輸局公路科科長武世峰等幹部建議,推進智慧交通建設,加大對道路變形、坍塌等災害的科技監測和預警,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建立應對極端強降雨天氣的高效響應機制。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有關研究建議,強化城市韌性規劃,推行“一城一策”“複合災害多策應對”模式,制定風險防範、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多部門聯動方案。
包頭市應急管理局三級調研員劉雲等幹部建議,北方各地需進一步完善應對極端強降雨天氣的防汛抗洪應急預案體系;精心做好防災減災救災準備工作,加大應急搶險物資儲備,加強防汛救災專業隊伍建設,強化搶險救援能力;針對不同高風險群體,制定專門的應急響應和轉移預案;建立應對極端天氣的經驗總結和案例分析機制,定期開展實戰化演練,不斷提升應急處置水平。
——發動全社會共建韌性城市。鄂爾多斯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呂海宇説,補齊北方地區防汛短板,需統籌好政府、企業、家庭、個人等全社會力量,採用綜合手段綜合施策。
他建議,進一步提高北方地區幹部群眾對極端強降雨天氣的防災意識;面向群眾加大普及應對極端強降雨天氣的知識與技能;發動群眾力量查擺隱患點,及時進行排險,統籌好環境治理與防汛減災;完善災害保險與風險分擔機制;加大信息公開和社會動員力度,提高群眾參與防汛的積極性。
(《瞭望》2025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