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綠色變遷-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5 09:15:35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的綠色變遷

字體:

  初秋的莝草山,在航拍畫面裏,如同一幅設色中國畫——泛黃的畫紙上渲染着一片片青綠。將鏡頭再拉近一些,滿屏是整齊劃一的草方格沙障,沙障裏人工栽植的樟子松頑強茁壯生長,牢牢鎖住流沙。

  鏡頭閃回到2019年5月,衛星遙感圖片裏,這一片區域當時難覓綠色。

  莝草山,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莝草山沙區總面積12.65萬畝,立地條件差,治理難度大,是渾善達克沙地重度沙化集中區。2024年5月,克什克騰旗啟動莝草山沙區綜合治理工程。多種治理模式齊上陣,用時不到3個月,工程成為全區第一個完工的“三北”六期工程項目。

  “治沙不僅解決草原沙化問題,也讓農民得到收益。2024年參與治沙,我每天都有200多塊錢的進賬。”克什克騰旗達來諾日鎮崗更嘎查牧民寶俊海説。

  治沙過程中,克什克騰旗大力推廣以工代賑、先建後補等機制,2024年,以工代賑帶動2500余名農牧民實現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草原得綠,百姓得利。莝草山的探索,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多年來,內蒙古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高質量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實現了綠富雙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累計完成營造林1.48億畝、種草3.67億畝、防沙治沙1.85億畝,規模居全國第一。2024年,全區林草産業總産值達1013億元,同比增長16.2%,較“十三五”期末增幅達85%。全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如今,荒山披上“綠裝”,沙海嬗變“綠洲”,鄉親們端上“生態碗”、吃上“旅游飯”。

  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的烏白公路,2021年通車,全長91公里,橫貫科爾沁沙地。公路兩側,檸條、樟子松、黃柳為沙漠穿上綠衣,這是內蒙古“以路治沙”帶來的好景致。這條路,不僅是治沙的路,也是發展的路。治沙物資進入沙漠腹地,沿線4個蘇木(鎮)的特色産業、生態農牧業、紅色研學點和特色旅游資源也被串聯起來,為沙區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

  30多年前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寸草不生,風蝕沙埋十分嚴重。為改變困境,當地規模化、系統化、産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光伏、生態旅游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産業,帶動沙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因治沙模式和成果具有典型意義,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範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2025年,庫布其“光伏+治沙”工程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巴彥淖爾市在防沙治沙的同時,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肉蓯蓉、釀酒葡萄、中藥材、林果等産業,形成了基地種植、生産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一體化産業鏈,昔日“沙窩窩”變成“金窩窩”。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大學生王剛畢業後返鄉創業投身於梭梭種植大軍。“在這裡搞種植,不僅每年有草原獎勵補助資金和公益林補貼,還能通過種植肉蓯蓉,拓寬增收渠道。行情好的時候,一年可以掙五六萬元。”王剛説。

  不止沙地與沙漠,草原也唱出了變奏曲。2024年以來,呼倫貝爾市提出“系統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重點改革課題,科學劃定禁牧區與輪牧區,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陳巴爾虎旗呼和諾爾鎮白音布日德嘎查阿茹貢家庭牧場的主人塔麗婭採用“家庭牧場+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實現了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模式穩步轉型,並為90多戶牧民提供統一社會化服務,在提高養殖效率的同時實現了生態保護與增收的共贏。

  錫林郭勒盟積極打通“生態變現”關鍵路徑,全力推進草原保護修復,實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通過採取對退化草場圍欄封育等措施,草原植被蓋度較10年前提高5.9%。同時,通過搭建多元化交易&&和創新交易模式,激活生態産品的市場活力。截至2025年6月底,錫林郭勒盟17家錫林郭勒羊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已與5000余戶牧民簽訂錫林郭勒羊收購協議,鎖定羊源達117.29萬隻。

  林業碳匯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生態惠民的重要手段。“碳庫”是內蒙古生態建設的一張名片,2023年至今,內蒙古向市場供給優質碳匯産品167萬噸,多途徑實現碳匯價值6500多萬元。包頭市建成我區首個碳匯交易服務中心,立足包頭服務全區。包頭、鄂爾多斯試點開發“碳票”18.4萬噸,累計實現交易超過260萬元。興安盟與北京中關村碳匯研究院合作探索GVER(綠色自願碳減排標準)經濟林碳匯項目,推進碳匯産品多元化。

  山河重塑處,北疆正青春。從黃到綠、由綠而美、因美而富,內蒙古在“綠水青山”上持續着色,在“金山銀山”上重點着力,一個個“點綠成金”的探索實踐,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記者 張慧玲)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