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岱海湖裏的鯽魚、麥穗魚等魚兒歡快暢游,湖水波光粼粼,與蔚藍的天空勾勒出水天一色的夏日風光。

近幾年,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湖畔的村民們欣喜地發現——多年見不着魚兒的岱海重現魚兒游,尤其是這個夏天,魚兒格外多。經過10年堅持不懈進行生態綜合治理,內蒙古第三大內陸湖岱海的生態環境如今發生顯著變化,魚兒重現、風光旖旎,鄉親們記憶裏的“塞外天池”又回來了。
“2023年開始,陸續在湖裏監測到中華青鳉魚、麥穗魚、鯽魚等魚類,尤其是今年夏天魚兒種類和數量更多了,最近又發現了蝦虎魚。”岱海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主任杜海軍説。

“你瞧,有的鯽魚已經有一隻手那麼大了。”在岱海湖畔一處魚類監測點,66歲的岱海鎮付家村村民胡登雨高興地向記者展示監測網裏的鯽魚和泥鰍。
岱海是內蒙古第三大內陸湖,受人類活動和氣候環境影響,岱海水域自20世紀70年代起呈現持續萎縮態勢,生態環境質量逐年下降。行業專家在2016年按照水位下降速度測算,再有10年左右時間,岱海或將面臨乾涸。
涼城縣副縣長康偉喆説,為了守護涼城人民的母親湖,涼城縣於2016年開始,採取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的“三水共治”綜合措施,全面打響岱海生態綜合治理攻堅戰。
康偉喆介紹,水資源保護方面,涼城縣對入湖河道進行疏浚清理,積極推進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增加徑流入湖。同時,岱海湖畔的岱海電廠實現生産用水不再使用岱海湖水及周邊地下水。岱海周邊水澆地也實施“水改旱”和節水改造工程。
岱海生態治理注重“內外兼修”。“涼城縣深入推進水環境治理,常態化開展水藻打撈,拆除岱海周邊及入湖主河溝內種植養殖場等設施,降低水環境污染負荷。”康偉喆説,縣裏還加快水生態修復,示範性種植紅柳、鹼蓬等鹽生植物,全面提升濕地植被蓋度,強化水土保持。
經過10年治理,岱海迎來新生。杜海軍介紹,岱海水資源保有量逐步提升。與2022年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通水時相比,岱海湖面面積擴大5.9平方公里,水位上漲95厘米,岱海周邊地下水位較2016年整體回升。

“岱海水質指標也穩步向好,流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0%。”杜海軍説。目前,濕地內鳥類種類較治理前的68種增加到101種,2023年開始在湖內監測到魚類,今年魚類數量明顯增長。
胡登雨説,自己在岱海景區裏經營一艘觀光船,去年光開船就增收約7萬元。他説:“好生態來之不易,咱莊稼人靠湖吃湖,更得護着湖、愛着湖。”(記者劉偉、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