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晨,滿載巨大真空出鋁包的車輛從包頭鋁業魚貫而出,僅僅幾小時後,到達數公里外的匯澤鋁業車間,這些鋁水直接注入生産線,經配料、澆鑄、冷卻,瞬間蝶變為光亮的合金鋁錠與鋁棒,奔向全國市場。這條“鋁水不落地”的短流程生産線,正是包頭東河區鋁産業鏈高效閉環的生動縮影,讓産業協同的澎湃活力觸手可及。
包頭鋁業的産業基因深植於1958年——新中國第一塊鋁錠在此誕生,拉開了自主電解鋁工業的序幕。歷經67載積澱,今日包頭鋁業已坐擁150萬噸電解鋁、6萬噸高純鋁産能,穩居全球偏析法高純鋁生産龍頭。這深厚的根基,為産業躍升提供了堅實支點。
2024年7月,包頭市擘畫新藍圖:將鋁産業打造為第四個千億級産業集群。主戰場東河區當仁不讓,扛起升級大旗。“我們每週組織包頭鋁業及下游企業座談,全力解決鋁水運輸、供應等難題,助推園區企業壯大。”包頭鋁業産業園區負責人道出政企協同的力度與溫度。
走進包頭鋁業産業園區,創新動能處處奔涌:在盛泰車間,機械臂精準抓取20余斤的鋁合金輪轂,經精密加工遠銷歐美日,服務全球知名車企;四通稀土新材料憑藉自主研發的智能系統,2024年産值飆升至7.7億元,同比激增63.8%。“技術創新是競爭力的鐵拳”,總經理郝麗榮如是説;園區與五二研究所共建的輕合金技術中心,已培育11家自治區創新型企業,匯聚400余名研發精英,握有300余項專利,設備數字化率高達77.8%,産學研深度融合結出碩果。
沿着鋁業大道深入園區,包頭市東河區堅持了20餘年的“工業強區”戰略脈動不息。工業型材、汽車零部件、鋁基新材料、高純鋁四大深加工鏈深度融合。依託鋁水資源、綠電優勢與區域協同,東河區正強力推動鋁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2021年以來,24個鋁産業重點項目落地生根,鋁精深加工率從9%躍升至42.3%。鋁産業産值達476.4億元,撐起千億級集群“半壁江山”。華雲三期投産使包頭鋁業電解鋁總産能達150萬噸(其中綠鋁佔42萬噸),成為中鋁集團最大綠鋁基地。2025年,華北鋁業電池箔、包頭鋁業超高純鋁等12個項目加速推進,為千億目標注入強勁動能。
數據飆升背後,是質量與速度的比翼齊飛。2024年,包頭鋁業産業園區榮膺“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綠電鋁已成東河閃亮名片。包頭鋁業900MW風電消納及1200MW新能源項目穩步推進,園區清潔能源佔比突破40%。華雲三期電解槽旁,廠長溫瑞宇介紹:“全線綠電生産,包頭鋁業新能源佔比將超46%。”作為中鋁低碳示範工程,其噸鋁電耗直降800千瓦時。盛泰總經理王超展望:“我們正打造‘黑燈工廠’,將實現全流程智能生産。”在其規劃的新基地,屋頂光伏與雨水回收系統將讓綠色滲透每個細節。2020年至今,包頭鋁業産業園區已創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自治區級綠色工廠5家及綠色供應鏈企業3家,綠色發展成色十足。
從鋁水奔涌到終端産品閃耀,從傳統製造到綠色智能,包頭東河鋁鏈正實現“汗水型”向“智慧型”“單一型”向“多元型”的精彩蝶變。黃河“幾字彎”北岸,這條貫通鋁水—合金—終端的産業巨龍,正穩步游向2027年千億級園區的目標。(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呂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