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期間,我們僅用40天,就成功化解了22起涉農貸款糾紛,為農民爭取到寶貴的春耕喘息期,還助力銀行收回了300余萬元債權。”7月4日,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綜治中心常務副主任、臨河區法院派駐綜治中心主任王震告訴記者。他們憑藉“實地調查+柔性調解”的創新模式,巧妙“平衡”了金融安全與農業生産之間的矛盾。
去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遭遇自然災害,多家農戶農作物減産,今年陷入貸款逾期困境,內蒙古農商銀行巴彥淖爾分行的22起涉農借款糾紛也隨之集中爆發。若通過訴訟程序解決,農戶將錯失春耕資金周轉的黃金時機,銀行債權回收也可能陷入僵局。關鍵時刻,農商銀行來到臨河區綜治中心尋求破解之策。
接到這批案件的調解委託後,臨河區綜治中心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安排調解員全面梳理案情。當時正值春耕關鍵期,時間不等人,為最大程度減少對農戶生産的影響,調解員們不辭辛勞,利用清晨、夜晚和周末時間,深入田間地頭,一家一家地核查農戶受災情況和還款能力,為每戶量身定制“一戶一策”檔案,耐心向農戶説明失信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同時,積極引導銀行關注“災情屬不可抗力”“保春耕即保還款”的現實情況。
在臨河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的組織下,雙方進行了多輪協商。最終,達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調解方案:今年5月底部分還款,餘款延期至年底。這一方案既保障了銀行當期的現金流,又為農戶預留了生産資料購置的關鍵窗口期。與此同時,該批案件採用“先行調解+司法確認+速裁”的工作模式,同步為成功調解的案件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確保了調解協議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這只是臨河區依託“法院+綜治中心”新模式化解社會矛盾的一個生動範例。近年來,臨河區人民法院主動融入地方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從整體運行管理、陣地建設、專業化調解構建、調解隊伍能力建設、訴前調解流程管理等多個維度精準發力,實現了訴前調解從&&搭建到實質解紛、從法院單兵作戰到多部門協同作戰的華麗轉身,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解決在基層。
臨河區以“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高效模式,有效整合了8個方面的資源和功能,7個常駐單位和14個對接輪駐單位紛紛進駐。這裡成立了14個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室,還入駐了1個特邀調解組織和1個市仲裁委聯絡站,一站式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矛盾化解、訴訟服務、心理疏導等全方位服務。臨河區法院在綜治中心設立派駐點,抽調由員額法官、法官助理和司法輔助人員組成的13人專業團隊入駐,實時指導訴前調解,深度參與疑難糾紛調解,高效承擔司法確認和速裁快審等工作。
如今,綜治中心已實現橫向集合法律諮詢、調解指導、立案審查、先行調解、司法確認、執行調解等訴訟事務一站式辦理,縱向聯動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訪局等入駐單位開展“全科服務”,讓群眾真正享受到“只進一門、一次解決”的便捷司法服務。
截至今年5月底,臨河區綜治中心共收案5.62萬餘件,結案3.72萬餘件,成功率達66%,為當事人挽回財産損失約16.43億元;成功化解疑難複雜信訪案件760件;仲裁結案484件;司法確認近1.02萬件,有效緩解了法院受案數量多、壓力大的難題,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真正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堅實防線。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大局,全力把‘法院+綜治’打造成司法服務向前端延伸的典範,推動糾紛預防從‘事後滅火’向‘災前聯防’轉變,讓‘楓橋經驗’在塞北田野深深扎根,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王震&&。(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