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底蘊,呼和浩特近年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商體深度融合,交出一份“出新、出彩、出圈”的文旅答卷。
2024年末,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呼和浩特首個、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個國家5A級景區。
美不勝收的老牛灣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呼和浩特舉全市之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構建“一廊兩軸五帶”文旅發展布局取得的豐碩成果。
今年5月3日,著名文化學者蒙曼踏訪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在黃河“幾字彎”腹地的壯美山河間觸摸時光印記。作為呼和浩特熱門景區之一,這裡在“五一”假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旅游人數同比增長176.45%,帶動消費同比增長195.86%,均創歷史新高。
為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呼和浩特構建起“一廊兩軸五帶”文旅發展布局,為産業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呼和浩特“一廊兩軸五帶”文旅産業空間發展規劃》及配套的《呼和浩特市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5—2027)》,同步啟動基礎設施、産品線路、標識系統三大提升計劃。高山草原游、文博集群游等多元化産品體系不斷豐富游客體驗,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更啟動了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征程。
“現在去博物館忘了帶身份證都能參觀,真是太方便了!”呼和浩特市民張曉光高興地説,“今年帶着孩子專門去呼和浩特博物院參觀了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藏鐘錶聯展,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如此珍貴的文物,機會難得。”
把文博場館用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效漸顯。
通過編制長遠規劃、成功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創建4家國家一級館等舉措,文博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2024年8月,第十屆“博博會”在呼和浩特舉行,吸引參觀者35萬人次,創歷屆之最,成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閃亮名片。
文物保護力度空前,&&《呼和浩特市長城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爭取上級文保資金超3.3億元,實施包括金剛舍利寶塔數字化保護在內的175項文保工程。
今年,呼和浩特繼續深化“博物館之城”建設,推動規劃落地,着力打造“雕塑之城”,通過舉辦高水平展覽、提升重要場館展陳、建設內蒙古雕塑藝術中心等舉措,讓靜態的文物與藝術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加快《呼和浩特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規劃(2025—2035)》審簽印發,編制《呼和浩特雕塑之城建設規劃(2025—2035)》。舉辦“鐘鳴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藏鐘錶聯展”等展覽,實施呼和浩特通史展、公主府基本陳列展提升計劃,舉辦全國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交流會暨文創大集等活動。依託絲綢之路公園現代文化軸打造內蒙古雕塑藝術中心,舉辦第二屆呼和浩特國際雕塑藝術展,精心策劃“守望北疆”系列主題雕塑展。
呼和浩特文旅融合中不斷出新、出彩,演唱會經濟異軍突起。2022年以來,先後舉辦大型演唱會10余場,吸引國內游客超500萬人次。今年,呼和浩特乘勢而上,以打造“歌游內蒙古”區域文旅品牌為引領,實施“演藝之城”建設行動,力爭“月月有大明星、周周有演唱會”,着力放大演唱會的“長尾效應”,深化“演出+旅游”模式,將“音樂粉”轉化為“城市粉”,持續為城市熱度和文旅消費注入動能。
冰雪經濟與節慶活動同樣表現亮眼。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成功躋身“國家級”;呼和浩特歡樂冰雪節廣受讚譽;昭君文化節、惱包生態音樂節等活動火爆“出圈”,成為吸引客流、激活消費的重要引擎。
呼和浩特以貫穿全年的高品質文旅活動,持續擦亮城市名片。今年伊始,“花漾青城”賞花季便以公交專線、騎行賞花、沉浸花海等活動拉開春之序曲。“五一”假期聚焦“青城 青春”,推出涵蓋音樂、露營、博物、藝術、體育的150余項特色活動。“5·18國際博物館日”與“5·19中國旅游日”緊隨其後,前者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聯動全市博物館為市民游客奉上文化盛宴;後者在壯美的老牛灣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學”精心策劃200余項活動。
6月29日,第十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在呼和浩特開幕,極具北疆風情的文藝匯演與賽事再次點燃城市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7月3日,備受期待的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啟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原生民歌演出團隊匯聚青城,將集中展示各地非遺民歌、器樂表演等,以集錦方式分五大篇章進行精彩演繹。
活動期間,特色文化大集也將同步開展,游客們不僅能沉浸式感受草原生活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能近距離欣賞琳瑯滿目的非遺産品。
此外,參演隊伍將奔赴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鄂爾多斯三地,開展集中展演與走基層巡演活動,讓原生民歌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作為全國性重要節慶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的中國原生民歌節,將為呼和浩特的文旅融合發展再添一把火,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和旅游吸引力,讓更多人領略到這座城市在文旅融合道路上綻放出的光彩。
從老牛灣的5A級跨越到博物館之城的國際視野,從演唱會的消費熱潮到民歌節的視聽盛典,從冰雪運動的激情參與到節慶活動的四季不斷,呼和浩特正以其獨特的文化氣質、創新的融合思維與蓬勃的發展活力,向國內外游客展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生態與文化輝映的北疆名城新形象。(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