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這柿子,個個都是標準圓,今年收成也不錯!”6月30日,晨光微露,赤峰市林西縣十二吐鄉達康産業園區種植戶劉偉已經開始忙碌了起來,帶着露珠的新鮮番茄即將被送往交易市場售賣。
談起今年的番茄種植心得,“節水!高效!”是劉偉最大的感受。“自從用上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變‘澆地’為‘澆作物’,節水節肥能達到15%以上。”劉偉説。
赤峰市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925立方米,不足全國、全區人均佔有量的一半。近年來,赤峰市落實農業節水各項舉措,通過綜合施策,着力破解水資源緊缺瓶頸,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綠。
在松山區安慶鎮皇姑屯村,廢棄磚廠改造的36萬立方米蓄水池格外醒目,英金河灌渠地表水、污水處理廠中水和冰雪融水在此匯聚,“三水聯調”的智能灌溉系統,成為多元化水源利用的創新路徑之一。
“該系統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年減少開採196萬立方米,畝均增産150公斤,農民年增收超2000元。”松山區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董建勳&&,松山區已建成軟體水窖59個、蓄水池20個,形成“集天上水、蓄地表水、用再生水”的立體水網,可解決5萬畝季節性缺水地區耕地灌溉用水問題。
“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0.23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2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6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3.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3%以上。”
這是赤峰市2025年節水行動工作目標。今年以來,赤峰市圍繞《內蒙古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全力推動節水行動有序開展。
水興百業旺。赤峰市將節水貫徹到用水全過程,進一步提高了水資源節約集約水平。(記者 肖璐)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