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記者在赤峰市松山區安慶鎮皇姑屯村看到,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整齊劃一、連綿成片。在這裡,田間的大型蓄水池成為最大“功臣”,地表水、污水處理廠凈化中水、河道冰雪消融水等水源匯聚於此,替代地下水用於農業灌溉。
“預計每年減少地下水開採196萬立方米,與之前的灌溉方式相比,每畝地每年節省電費約90元,預計畝均增産150公斤,群眾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松山區安慶鎮副鎮長范蔚萱説。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農業用水直接影響着農民的生産條件、種糧成本與經濟效益。
赤峰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925立方米,不足全國、全區人均佔有量的一半,屬於典型的水資源匱乏地區。作為農業大市,赤峰市多年來農業用水佔全市用水總量的80%以上,是地地道道的“用水大戶”。強化水資源集約利用成為擺在赤峰市面前的必答題。
赤峰市以農業節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要抓手,通過綜合施策,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綠。
為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赤峰市聚焦四項舉措,打好農業節水攻堅戰,制定《赤峰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赤峰市農業用水管控考核方案》《赤峰市水資源可利用量分配指標》等政策文件,以工程、機制、農藝、結構等“四節”措施,全面實施農業高效節水行動,推動農業用水量逐年下降。
——以工程節水提高效能。實施英金河等6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積27.7萬畝,新增節水能力2000余萬立方米。
——以機制節水激發活力。建立健全農業用水定價、用水管理、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工程管護四項機制,實施改革面積788萬畝。目前,赤峰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原來0.567提高到0.645,農業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以農藝節水技術賦能。在喀喇沁旗、元寶山區建設智能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示範區500畝,集成物聯網墑情監測、精準配肥等系統,實現水肥利用率提升40%、畝均節水50立方米。
——以結構節水優化布局。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以壓減農業用水總量,落實耕地輪作面積近80萬畝,調減甜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近10萬畝,雜糧雜豆等節水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520萬畝以上。
多措並舉下,赤峰市農業節水工作成效顯著。
在松山區哈拉道口鎮規模化節水灌溉示範區,大壟雙行膜下滴灌技術成效清晰可見,佔地3萬畝的示範區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水價計價有依據、信息化管理有手段、節水補貼更積極”的良性循環。
“通過推廣該項技術,每畝地用水從以前260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同時,我們建立了‘基礎電費+管理費’的差異化水價體系,村民們形成了‘省水就是增收’的共識。”赤峰市奉禹拓水水利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麻宏勳説。
據測算,2024年,赤峰市農業節水達5億立方米,較2023年下降8%。
做好農業節水文章,還需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做到節水優先、量水而行。
赤峰市以“田塊並大、水利暢通、地力提升、智慧管控”為目標,積極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打造“節水增糧、生態富民”的赤峰樣板。通過配備四情監測、自動灌溉控制、智能水肥一體化、全程可追溯等設備,提高高標準農田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通過實施土地平整、梯田改造、節水灌溉等措施,實現高標準農田畝均增産100至500公斤、增收600元以上。
目前,赤峰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783萬畝,佔基本農田面積的35%。
從“蓄水擴容”到“水權賦能”,從“用水大戶”到“節水標杆”,從“黃土旱地”到“希望田野”,赤峰廣袤的田野上處處煥發着勃勃生機,一幅“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鄉村振興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記者 王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