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噸巨龍”試鋒山海-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7/02 08:55:00
來源:新朔鐵路

“兩萬噸巨龍”試鋒山海

字體:

  鋼鐵長龍,天塹通途;大道致遠,實幹篤行。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

  廣袤的晉北高原微風拂面,一列長達2.6公里牽引總重相當於133架波音747客機的鋼鐵巨龍從新朔鐵路臥廠站出發,向着黃驊港站蜿蜒而行緩緩啟動。這場看似普通的列車開行,背後凝聚着一群平凡鐵路人歷時數月的技術攻堅與自主創新,既是衝破能源運輸瓶頸、挺起發展脊梁的必由之路,也是端牢“能源飯碗”、逐夢重載強國的應有之義。

   兩萬噸列車在臥廠站準備開行 。袁昊 攝

  兩萬噸重載列車的操縱堪稱一場“精確的舞蹈”,再生制動力的使用要精確到千牛、減壓量要精確到千帕、緩解地點要精確到米、手柄保持時間要精確到秒。

  “單機就像開轎車,兩萬噸簡直像開航母。”

  37歲的機車乘務員王濤説道,在機車司機公寓,王濤正在反復觀看自己第一次操縱兩萬噸列車的視頻。畫面中,他的手在無線重聯控制器上微微顫抖——他已經進行了30余次模擬操作,卻仍是第一次真正面對總長約2.6公里的“鋼鐵長龍”。

  回憶起2024年4月以來的實操看道訓練,他和同事在臥廠至神池南區間整整“泡”了50多天。每天清晨5點,他們就帶着筆記本蹲在鐵軌旁,用粉筆在枕木上標記每個彎道的半徑、每個坡道的坡度,晚上回到宿舍還要對着線路三維模型復盤操縱細節。他們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着制動提前量、各類坡道的再生力閾值等數據,甚至用手機拍攝300余段線路視頻,逐幀分析道岔區段的速度控制技巧。為了掌握“空電聯合製動”的精髓,他在模擬機上反復練習,直到右手虎口磨出了繭子。

  為應對兩萬噸列車特有的技術風險,乘務員需掌握15類非正常情況處置流程。在一次模擬演練中,當從控機車通過彎道時,車載監測系統突然報警:車鉤縱向衝擊力接近安全限值!王濤果斷按照《2萬噸列車機車乘務員非正常行車處置辦法》,通過精準控制再生力輸出,硬是將衝擊力峰值降低了12%。不僅要熟背LKJ-15型監控裝置的39項控制邏輯差異,還要在模擬艙內反復練習“盲操”重聯設備,確保在任何條件下1分鐘內完成應急操作。

  然而,像王濤這樣具備兩萬噸機車值乘能力的機車乘務員,目前已有36人,可滿足3組兩萬噸機車的值乘需求。同時,為規範作業流程,制定《兩萬噸重載列車行車組織標準(試行)》《兩萬噸列車操縱辦法》等5項規章制度,修訂完善車鉤、制動控制器等部件檢修工藝6項,形成涵蓋庫內作業、連挂組合、途中運行、終到分解等全流程的操作規範。

  站在綿延起伏的山崗上,放眼望去,由兩台“國能號”交流電力機車組合牽引的兩萬噸重載列車,猶如藍鯨般在綠色的海洋中穿梭。

  兩萬噸列車從控機車正在運行。袁昊 攝

  清晨7點的機車檢修庫,張樂和他班組成員的手電光束劃過了機車走行部,這位“火車頭的會診專家”,正對“鋼鐵巨獸”進行着每天雷打不動的復檢儀式。“輔逆1隔離是什麼原因?怎麼處理?”張樂提問,這是他為提升大家應急處理能力和業務技能而設立的“每日九問”之一,聽到問題的班組成員們都知道,這場與機械缺陷的博弈又開始了。

  經過了復檢和班前會議,9點整,張樂正式開啟了日常作業盯控。他就像是一台“CT機”,不僅“掃描”着機車的問題,更“掃描”着整個檢修班組作業流程的專業性和規範性。

  “兩萬噸鋼鐵巨龍”的背後,不僅需要工匠們的汗水與堅守,更需要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作為重要的智慧支撐——它們如同機車體內的引擎,為重載列車的安全高效運行注入強勁動力。

  在檢修車間的“黨員攻關室”裏,墻上的白板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技術參數——這是張樂和他的團隊奮戰40余天的“作戰圖”。作為“自主組建運營團隊”的技術核心,他們肩負着破解機車配置差異的重任。

  “LKJ系統就像列車的‘大腦’,24項數據差異每一項都可能引發安全隱患。”生産調度中心牛耀指着桌上的LKJ-15型監控裝置説道。為了校準一個隧道區段的限速數據,他帶着團隊在現場蹲守了3個晝夜,最終形成的《LKJ數據修正方案》被納入標準。

  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技術“別動隊”,還自主完成了28項機車改造:從車體車鉤的強度加固,到LTE手持電台的頻段優化,每一項改造都帶着“土專家”的智慧。當首列改造後的機車在點岱溝庫內完成無線重聯測試時,連續加班72小時的張樂靠在機車上睡着了,臉上還沾着未擦去的機油。

  他們從不會“紙上談兵”地堆砌參數,而是通過“聽得見迴響”的奮鬥,反復試驗、打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將一個個“不可為”變成了“可為”。

  他們蹲在機車下的身影映刻在燈火通明的檢修庫中,像一盞盞明燈,用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照亮了精益求精的發展道路。

    圖為兩萬噸列車行駛在神池南特大橋上 袁昊攝

  從車輛調配到司機培養,從機車改造到線路整治,新朔鐵路的兩萬噸列車自主化運營之路,處處彰顯着“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決心,這群平凡的人用汗水澆灌創新,以實幹詮釋擔當,讓“兩萬噸巨龍”成為提質增效的先鋒、新質生産力的標杆。

  弄潮兒向濤頭立,高舉旗幟向未來。當夕陽的余暉灑在準池線上,又一列兩萬噸重載列車鳴笛啟程。車頭玻璃上,“國能號”三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中國能源人自主創新的印記,更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堅定承諾。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新朔鐵路正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姿態,將“試鋒山海”奮鬥故事的圖卷,在重載通途上徐徐鋪展。(袁昊)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