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兩個“國家的孩子”圓了尋親夢-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8 08:55:55
來源:內蒙古日報

又有兩個“國家的孩子”圓了尋親夢

字體:

  當71歲的潘麗鳳將象徵著團圓的湯圓喂進弟弟程晉嘴裏時,她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那年離別之際,年幼的自己喂不到10個月大的弟弟吃稀飯的場景:“60多年來,每次回憶這個場景我都掉眼淚!做夢都沒想到,我的弟弟被內蒙古的好心人給救活了、養大了,更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再相見。”  

  3月27日上午,在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國家的孩子”程晉與親姐姐潘麗鳳、親哥哥陸志松等家人團聚。他興奮不已:“我有親哥哥親姐姐了!幸福幸福還是幸福!”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兒從南方多省市來到內蒙古,在當地群眾的撫養下健康成長,成就了一段佳話,他們也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程晉就是“國家的孩子”之一。當年,程晉的生母無力撫養幼小的他,迫不得已把他送給上海的一戶人家撫養。幾經周折,1960年,他從上海孤兒院來到了呼和浩特市,被一對中年夫婦收養,從此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裏茁壯成長。

  “聽鄰居説,我剛到養父母家時,大腦袋、大肚子,四肢像麻桿兒一樣特別細,當時養父母每天給我加一顆雞蛋、半斤牛奶補充營養,我逐漸長成了大胖小子。” 程晉跟親人們講起自己的生活,“我這大半輩子在內蒙古過得非常幸福,如今已經退休了,家庭美滿、兒孫滿堂、衣食無憂、身體健康。”

  “我出生在哪兒?那裏還有沒有我的親人?”年逾花甲,程晉心底那股未知的鄉愁愈來愈濃厚。他結識了另外一位 “國家的孩子”梁引梅,在梁引梅的牽頭下,他抱著試試看的念頭,和呼和浩特市一些同樣有尋親願望的“國家的孩子”採集了血樣,寄給了錫林郭勒盟公安局。通過內蒙古、浙江兩地公安機關及志願者團隊的努力,今年1月底,程晉得到了好消息,他與哥哥陸志松DNA比對成功了。

  他深情地感慨:“我現在有兩個家,一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個在浙江嘉興。無論哪個家,都是國家給我的溫暖的家!”

  在程晉的哥哥、姐姐心中,如今他們也擁有另外一個家: “內蒙古以前在我們印象中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地方,而現在我們對內蒙古的感情好深好深哦!一想到我們的親弟弟在那裏,就感覺內蒙古也是我們的家。”

  此前一天,3月26日上午,在江蘇省常州市經開區橫山橋鎮奚巷村,與程晉有著相似命運的“國家的孩子” 張計平也獲得了一份相似的幸運,他與親弟弟李建平、李衛平等家人團聚了。

  “伯伯,歡迎回家!”身著藍色蒙古袍的張計平剛到村口,他的兩個侄女就衝上來獻上了鮮花。侄女李玲挽著張計平的胳膊邊走邊落淚:“太像了,您和我爺爺長得一模一樣!”

  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鼓掌聲,張計平走到李建平的家門口,與親人們相擁而泣。團圓的淚水包裹著喜悅和幸福,也夾雜著遺憾和無奈。

  “其實,我現在的名字就是哥哥張計平的本名,”李建平對記者説,“哥哥不到2歲時,不慎在上海走丟,這成了我父母心中永遠的痛。因為過度思念,他們給我起了哥哥的名字。父母離世前囑咐我們,如果有可能要繼續找找哥哥的下落。”

  12年前,張計平的生母去世了;8年前,他的生父去世了;不到1年前,他的親哥哥李國平去世了。李國平的妻子孫雪琴拿著全家福照片淚眼婆娑地向張計平介紹:“這個是你的哥哥,如果他還在世,能見到今天這一幕該多好!”

  對于張計平來説,壓在心底幾十年的疑團解開了:“做夢也沒想到,能夠踏上生我的這片土地,與親人們團聚。在有生之年,知道自己出生在哪裏,真正姓什麼,我就知足了。”

  1960年,張計平從上海孤兒院來到了位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八拜村的養父母家。他與程晉有著類似的回憶:“養父母剛把我接回家的時候,我瘦得皮包骨頭,過了1年後被養得胖胖的。在那個苦難的年代,他們挨著餓,給我喝牛奶、吃白面,對我視如己出,他們對我的恩情似海深。”

  今年1月底,此前和程晉一起採集了血樣的他也收到了喜訊,錫林郭勒盟公安司法鑒定中心出具親緣關係確認書,對張計平、李建平的血樣DNA檢驗後,經數據比對結合背景調查,二人符合全同胞關係。

  如今的張計平兒孫滿堂、生活和美:“我這60多年在內蒙古過得非常不錯,內蒙古就是我的家。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個孤兒,從來沒覺得孤單。人生的幼年,感謝國家對我們的生命看得這麼重要;人生的暮年,感謝國家實現我們尋親的心願。”

  近年來,得益于公安部組織開展的“團圓行動”,以及持續完善的DNA大數據庫,在“國家力量”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孩子”尋親成功。更多的團圓故事正在續寫,無論是在祖國北疆還是在江南水鄉,“國家的孩子”永遠有家可歸。(內蒙古日報全媒體報道團隊:孫一帆 李卓 程英軍 王磊 查娜)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