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調結構促轉型 打造現代農牧業強市-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7 06:58:48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通遼市:調結構促轉型 打造現代農牧業強市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27日電(石毅)從田間地頭到牛棚圈舍,從農機檢修到飼草料保障,從選種配種到接羔保育……春分時節,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一派生機盎然、熱鬧非凡的春忙景象。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通遼市是農牧業大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生産基地,素有“中國草原肉牛之都”和“內蒙古糧倉”美譽,糧食和肉類産量均居內蒙古自治區首位。

  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通遼市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始終堅持調結構、促轉型,加快推動傳統農牧業大市向現代農牧業強市邁進。

  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鎮收糧站的工人在整理烘幹的玉米堆(無人機照片,拍攝于2023年10月15日)。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豐田鎮胡家園子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現場溝槽開挖作業有條不紊,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遼市正以此為契機,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標桿。

  自2011年以來,該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200多萬畝,其中淺埋滴灌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661萬畝,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糧食産量從2011年的121.8億斤增長到2023年189億斤。連年豐産的背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破解産糧又缺水的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通遼市科爾沁區慶和鎮大面積農田。 新華網發 (張啟民攝)

  “以前地塊小,大中型農機無法進去開展作業,都靠人工,不僅浪費時間、人力,成本還高,效果也不理想。等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後,大型農機具就可直接開進田間地頭了,機械作業真是省事兒不少。”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寶龍山鎮前瑪尼吐嘎查農民馬衛青説。

  “2024年,科爾沁左翼中旗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建設,遵循‘突出重點、多措並舉、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綜合治理、分期建設’的原則,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00萬畝,春季開工建設40萬畝,項目地塊共落實在12個鄉鎮、63個嘎查村,共分為12個子項目。”科爾沁左翼中旗農牧局副局長張曉軍介紹。

  耕地面積3200萬畝的通遼市,是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生産地級市之一。2023年,全市糧播面積達1893.1萬畝,糧食産量達到189億斤,實現“二十連豐”,穩居內蒙古自治區第一。

  2024年,通遼市將打造千萬畝現代節水高産農業示范區,力爭年內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24個,建設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400萬畝,推廣玉米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模式600萬畝,實施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800萬畝,將糧食總産突破190億斤作為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

  “千萬畝現代節水高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節水優先、以水定地’原則,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土地整合、規模經營為基礎。”通遼市農牧局局長邱軍介紹,到2026年,通遼市將新建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600萬畝、改造提升600萬畝,同步推進已建成600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全覆蓋。全部建成後,年可節約農業用水12億立方米以上,全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9,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農機手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金寶屯鎮套布海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拍攝于2023年10月14日)。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農田集中連片,道路溝渠平整通暢,現代化設施設備廣泛應用,大型機械施展自如……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不斷推進,通遼市的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為廣大農民帶來更加豐厚的收入,也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激活畜牧業新動能

  3月的科爾沁草原乍暖還寒,走進通遼市扎魯特旗查布嘎圖蘇木王喜良家庭牧場內,一頭頭肉牛正在吃草,牛身後的牲畜棚、儲草棚應有盡有。近幾年,在旗農牧和科技部門幫助下,王喜良不僅對牛進行了品種改良,還注冊了家庭牧場,發展前景越來越好。

  “幾年前,我們主要養本地黃牛,收入不是很高,並且一味發展黃牛數量會加速草場沙化,投入和收入也不成正比。要想提高收入,必須得改良牛品種。”王喜良説。

  王喜良家的標準化牛棚內,膘肥體壯的肉牛正在吃草。新華網發(王呼斯冷 攝)

  2016年,王喜良成立了家庭牧場,引進育肥1個月能長膘100多斤的西門塔爾牛,逐漸改良了育肥10個月才能長到800斤的本地黃牛。現在家庭牧場飼養了400多頭西門塔爾牛,再加上賣牛犢的錢,全年養牛收入達到了150萬元。

  王喜良的家庭牧場是通遼市畜牧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通遼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既是世界玉米三大黃金帶之一,也是世界肉牛黃金養殖帶,肉牛養殖歷史悠久。

  為了讓世界黃金玉米帶和肉牛黃金養殖帶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近年來通遼市不斷鞏固擴大糧食和肉類生産基礎,推動國家重要的糧食基地和畜牧業生産基地邁上更高臺階。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援通遼建設全國肉牛産業第一重鎮”。同年8月,通遼市舉辦了中國·通遼肉牛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發布《通遼全國肉牛産業第一重鎮建設白皮書》,更加全面、係統地謀劃肉牛産業高品質發展。

  利好政策産生的疊加效應,讓通遼市肉牛産業的發展步伐飛速向前,隨之而來的是全産業鏈蒸蒸日上。2023年,通遼市完成牛冷配165.78萬頭、深度育肥31.45萬頭、屠宰加工6.14萬頭。大力推廣精養精育養殖模式,改造提升肉牛規模養殖場戶52個,創建肉牛養殖示范場戶96個,帶動創建肉牛養殖示范村鎮20個,建設改造育肥牛養殖場30個,盤活閒置規模化養殖場10個,精養繁育戶達到1200戶。

  目前,通遼市肉牛産業發展勢頭強勁,肉牛飼養量500萬頭以上,成為擁有中國最高存欄量、最多交易量、最大加工量和最好種質資源的全國肉牛産業第一重鎮,是全國肉牛優勢區域東北肉牛帶、國家活體牛儲備基地和供港肉牛的重要基地。

  位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場(2023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通遼市農牧局畜牧科科長馬海峰介紹,今年通遼市將圍繞建設全國肉牛産業第一重鎮總體目標,以打造通遼現代肉牛産業高品質發展示范區為抓手,加快建設“一中心、三園區、五基地”,堅持從市場開發端持續發力,實施種業提質創新、良種擴繁、規模化集中育肥、屠宰加工倍增、科技賦能、市場拓展、品牌培育、數字賦能、保障能力提升“九大行動”,“反彈琵琶”帶動肉牛産業高品質發展,推動肉牛産業從全國地級市中數量第一向綜合效益第一躍升,實現種質資源、良繁推廣、養殖規模、屠宰加工、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産業發展保障能力“六個全國第一”。

  助推優質農畜産品“出圈”

  通遼市農牧業資源富集,糧食和肉類産量位居內蒙古之首,是內蒙古的“糧倉”“肉庫”。

  近年來,通遼市把品質強市和品牌建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舉措來抓,推動通遼從內蒙古的“糧倉”“肉庫”向國人的“廚房”世人的“餐桌”轉變。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品質強市和品牌建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舉措來抓,推動通遼農畜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走出通遼走向全國。”通遼市農牧局局長邱軍介紹,2023年,通遼市新增綠色食品認證企業23家、産品43個、産量6.83萬噸。

  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遼市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加快推進玉米、肉牛兩大主導産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紅幹椒、蕎麥、甘薯、肉羊等特色産業,不斷加大農産品品牌建設力度,為助推農牧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牧民多渠道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通遼市開魯縣東風鎮東方紅村,工作人員分揀處理紅幹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為了深入實施品牌強市戰略,通遼市把“培育通遼品牌、打造品牌通遼”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堅持“興一個品牌、帶一批産業、強一方經濟”的發展思路,積極推動“品牌産品—品牌企業—品牌産業—品牌文化—品牌城市”良性互動,全面豐富發展內涵、增強産業活力、提升城市魅力。

  2023年,通遼市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節水高效、防災避災型農牧業,著力推動玉米、肉牛、肉羊、奶業、生豬、紅幹椒、蕎麥全産業鏈發展,打造一批市級特色農畜産品優勢區,爭創國家優勢特色玉米産業集群。在同年7月召開的中國·通遼區域品牌聯合發布會暨招商推介大會上,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通遼農品”正式亮相。

  從“通遼黃玉米”到“科爾沁牛”到“開魯紅幹椒”到“庫倫蕎麥”再到“扎魯特草原羊”,目前,通遼市農産品地理標誌達到5個,共有61個農畜産品列入農業農村部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全市綠色食品認證企業達到104家、認證産品260個、産品産量56.2萬噸。通遼品牌正迎頭趕上,成為國內國際市場搶手貨。

  2023年7月19日,在中國·通遼區域品牌聯合發布會暨招商推介大會上,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通遼農品”正式亮相(通遼市委宣傳部供圖)

  2024年通遼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著力引進培育農牧業龍頭企業,做優肉牛、玉米、蕎麥、紅幹椒、水稻、林果等特色産業鏈,打造“通遼農品”品牌,推動傳統農牧業大市加速向現代農牧業強市邁進。

  隨著通遼市農畜産品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優質農畜産品快速走出通遼,走出內蒙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