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誰來種地”,內蒙古探索推廣“統種共富”-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15 11:09: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求解“誰來種地”,內蒙古探索推廣“統種共富”

字體: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賈立君 劉懿德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産經營隊伍。記者了解到,對此內蒙古自治區正在進行有益的探索。

  2月2日,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村官牛犋社2023年度“黨建引領統種共富”分紅大會現場。(楊耀中攝)

  2月2日北方小年當天,內蒙古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村官牛犋南社“黨建引領·統種共富”分紅大會現場鑼鼓喧天。熱鬧的場面中,全村281名村民共領取了520萬元分紅款。“這是第五年分紅,每人平均比第一年多7200元。”全家5口人分到92500元的村民王靜説,“太高興了,今天村裏的‘共富食堂’也開始營業,公公婆婆在這裏吃飯便宜又幹凈,我和老公在城裏做生意就更放心了。”

  地處河套平原東端、黃河南岸的官牛犋南社,是達拉特旗侯家營子村的一個自然村。為解決年輕人“不願種地”、留守老年人“種不動地”的問題,2019年官牛犋南社在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引領下成立土地合作社,110戶農民全部自願以土地入股,按照“成本共攤、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收益共用”原則,對村裏3000多畝耕地進行合作化經營。

  與其他地方的村民合作社不同的是,這裏所有村民、全部土地入股,由村兩委班子成員任合作社負責人,既抓集體生産又管村社治理。大家選出6位村民負責種地,民主決策確定種植品種,利用大型機械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土地收益中,10%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和公共事業,20%作為土地管理費用,剩余70%給村民分紅。此次每人平均分紅18500元,比上年增長500元,分紅金額再創新高。

  前些年,官牛犋南社一家一戶的土地較為零散,加之年輕人紛紛進城,多數人家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收入有限。成立合作社後,農資統一按批發價購進,學習先進技術進行田間管理,層層降低成本,每年根據市場調整種植結構,收益持續增高。

  春節前,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吉格斯太鎮、展旦召蘇木(鄉)等地的許多村子也迎來同樣的“分紅季”。2023年初,旗政府分析官牛犋南社的成功經驗認為,這是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和群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于是,將這一做法提煉總結為“統種共富”模式,並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更多的村子進行土地合作化經營。

  “統種共富”模式引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官牛犋南社成為全區農牧業係統觀摩學習熱點村。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印發“開展‘統種共富’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各地發揮村集體組織協調作用,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逐步推廣,促進耕地高效利用和群眾增收。

這是2021年9月4日拍攝的達拉特旗白泥井鎮海留樹村千畝苜蓿田收割現場。(楊耀中攝)

  達拉特旗農牧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旗“統種共富”土地經營面積達78萬畝,涉及46個行政村的281個村民小組、3.9萬人,目前已有14個行政村共計分紅8000多萬元。

  當前,內蒙古包頭市、赤峰市、通遼市等10個盟市,已有69個村進行“統種共富”試點工作。其中,通遼市奈曼旗義隆永鎮方家營子村260戶農民拿出4500畝耕地入股村黨支部引領的合作社,近日分紅450萬元。

  多地幹部群眾説,“統種共富”使“小田變大田”,推倒地界、水渠,擴展出8%到15%的土地,利于機械作業、科學種田,解決了小農經濟難以對接大市場等問題;畝均節水80立方米以上、玉米增産200斤左右,是破解農民老齡化、種地收益低等農業發展難題的一個良方。且村民自己耕作能夠保障地力,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糧食品牌的打造,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官牛犋南社社長高勇告訴記者,土地集體經營後,許多青壯年安心在外發展,村裏利用政府獎勵和國家高標準農田改造資金,給耕地上了先進的滴灌設施,更能節約水肥、降低成本、提高單産,預計2023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在35000元以上。

 這是2022年8月30日拍攝的達拉特旗昭君鎮沙圪堵村萬畝水稻田秋景。(楊耀中攝)

  達拉特旗旗長王小平介紹,旗裏2024年將打造“統種共富2.0版”,著力在調結構、引良種、應用先進技術上下功夫,努力再破畝産“天花板”。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達拉特旗政府農業顧問李昌平認為,“統種共富”模式是生産關係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的結果,把分散的小農戶變成組織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生産經營共同體,是又一次來自基層的自發性改革創新。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廳長郭佔江表示,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産區和8個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的內蒙古,有多個廣袤平原,全區1.73億畝耕地中已建成53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統種共富”讓農民收益最大化,對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和建設“北疆糧倉”、重塑一産、振興鄉村,可發揮較大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