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在寧夏,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一批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博物館展覽展示推陳出新,文物活化利用不斷推進,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凝聚精神力量。
文物保護:守住中華文化傳承的根
時光回溯至2017年10月,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執行理事會上宣布: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寧夏地處北方草原與黃土高原、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過渡地帶。多樣的自然環境,激蕩的歷史變遷,豐富的文化因素,在寧夏交融匯聚,留下了3800余處輝煌燦爛的文化遺存。寧夏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研究員馬建軍説,這些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輝煌的過去,也彰顯着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文化遺産保護,功在當下、利在千秋,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就守住了中華文化傳承的根。
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文物局)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頂層設計不斷完備,文物家底更加清晰,文保工程有效推進,描繪出一幅幅寧夏文物保護事業的絢麗畫卷。
寧夏先後公布了8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和2批革命文物名錄,依法劃定公布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兩線”範圍,並將其納入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一張圖”管理。開展了長征遺跡、革命文物、石窟寺、岩畫以及黃河流域文化遺産等專項調查和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等專題研究。持續加強出土文物保護,相繼組織開展同心倒墩子、王大戶青銅器修復保護項目,固原南垣M1401墓葬出土壁畫和固原城西墓地出土金屬質文物等文物修復項目。
保護萬年的歷史與文明,賡續千年的風雅與典章,讓文物保護成果為民所享,在博物館建設上,寧夏同樣不遺餘力。寧夏現有各類博物館75家,形成了門類齊全、風格多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館體系,全區文物系統館藏文物達到27萬餘件,這些博物館每年免費接待中小學生120萬人次、接待參觀者300多萬人次。
“十三五”以來,寧夏已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組織實施重點文物保護項目100余項,完成近2000件珍貴文物數字化採集、歸類和建檔工作,組織實施了12個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和可移動文物修復項目,構建寧夏文物保護事業的嶄新格局。
文物考古:探明寧夏曆史發展脈絡,闡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1923年,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發現,開啟了寧夏現代考古的新紀元。100年來,寧夏考古人歷經數次科學系統考古發掘與研究,建立了寧夏地域歷史發展的考古學時空框架,豐富了寧夏的歷史文化內涵。
先進的技術、新銳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歲月、展現最悠遠的文明……今天,寧夏考古已走過百年,寧夏考古在中華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哪些重要貢獻和成就?
器物承載文明,文明通過考古挖掘重煥生機。百年來,在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勵精圖治下,一件件文物得以重見天日,一處處遺跡得以延續生命。寧夏考古工作者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相繼開展了靈武水洞溝、青銅峽鴿子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隆德沙塘北垣、周家嘴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彭陽姚河垣商周遺址、鹽池張家場漢代城址、賀蘭蘇峪口西夏瓷窯址、固原開城安西王府元代遺址等考古發掘項目。開展了彭陽紅河流域、六盤山東麓、羅山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石窟寺專項考古調查研究項目。
距今4萬年的靈武水洞溝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距今1萬多年的青銅峽鴿子山遺址,揭示了人們通過對植物類食物加工馴化從而萌生了原始農業。商周時期的彭陽姚河垣遺址,證明商周時期寧夏南部已經納入中原王朝的管理。秦漢時期的固原古城遺址、鹽池張家場城址、引黃古灌區,跨越六朝的長城遺址,隋唐時期的絲路遺址,宋元時期的開城遺址、西夏陵遺址等,這些重要考古發現實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寧夏地方發展史,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厚的滋養。
今年2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賀蘭山蘇峪口瓷窯址從全國43項考古發掘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作為全國6項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評為2022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截至目前,共有2個項目入選“中國考古新發現”,2個項目同時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2個項目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考古挖掘,就是要在傳承已知的同時,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探索中國文明發展演變的規律,是寧夏考古人孜孜不倦的目標。”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朱存世説。
文物活化: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用音樂做語言,以黃河為脈絡,穿梭千年歷史,奏響華彩樂章。”在寧夏博物館與央視“國家寶藏”欄目合作推出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寧夏國寶級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門”驚艷亮相。兩位舞蹈演員通過雙人舞藝術形式呈現《心應胡旋》,映照“國寶音樂會”的主題,通過全新的創作編排和國寶守護人的精彩演繹,“石刻胡旋舞墓門”仿佛穿越千年歲月,生動詮釋了1300年前絲綢之路最炫的胡旋舞姿。
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前夕的一次展覽,讓寧夏博物館副研究員李鵬感觸頗深。作為澳門博物館引進的展覽項目,“絲路古憶——西夏文物特展”共吸引了澳門市民及世界各地游客14萬人次參觀。“此次展覽是寧夏與澳門兩地文博機構的首次文化交流,我們就是要在交流活動中堅定文化自信,讓文物‘活’起來,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李鵬説。
“我們早就在網上關注過這款雪糕,現在終於品嘗到了。”來寧夏旅游的廣東游客潘小青感受到,文創産品讓一向神秘的博物館和游客更親近了。寧夏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琉璃鴟吻”為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種口味的文創雪糕,文物“跨界”成美食,契合了年輕消費群體需求,成為博物館裏的流量擔當。
寧夏依託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進文物資源合理有效利用。依託革命文物和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考古現場等文博資源,推出“博物館之夜”“考古開放日”“紅色線路游”“文物研學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項目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充分展示寧夏文物的獨特魅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真正“活”起來,以真實可感的模樣融入民眾生活。(記者 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