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鷺島新畫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

30多年來,鷺島兒女牢記囑託,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系統治理、久久為功,以高水平海洋生態修復助力高質量發展

聚焦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
  • 海灣型城市生態治理“廈門實踐”加快走向世界

     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日前在廈門召開的學習運用“廈門實踐”經驗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現場交流會上説,廈門筼筜湖綜合治理是我國海洋生態系統性修復的起步。

  • 廈門:陸海一體化治理打造“高顏值”海洋生態

    廈門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坐擁福建第二大河九龍江的入海口,隨着水流而來的垃圾一度成為廈門主要的海漂垃圾來源。廈門很早就意識到協同治理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的海洋工作協調小組,改變了“九龍治海”的格局,使得不少涉及多部門的海洋治理問題得以更加高效地解決。

  • 福建廈門持續推動海洋生態治理 

    福建廈門市集美區,一段全長2.6公里的自行車道橫跨杏林灣。集美區自行車協會會長陳明福常來騎行,“愜意”是最深切的感受:“空中不時有白鷺飛過,沿途可遠眺園博苑、集美新城等美景。”這條海上自行車道,是全長約26公里的杏林灣自行車道的延展部分。蔚藍水面上,紅色車道搭配雪白護欄,從高空俯瞰,宛如飛舞在碧波之上的一條飄帶。

  • 廈門:打開海堤讓大海更好“呼吸”

    “藍天碧海飛白鷺,波光遠影泛漁舟,海景畫卷盡展眼前。廈門地鐵帶您體驗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伴隨着語音播報,廈門地鐵1號線列車從集美學村地鐵站出發,跨海而過駛向廈門島內。車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海面,白鷺飛掠覓食,吸引着不少市民和游客舉起手機拍攝。

  • 權威訪談|深學篤行“廈門實踐” 為美麗中國開新局——專訪三部委負責人和廈門市主要負責人

    筼筜湖綜合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如何闡釋深學篤行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中勇擔重任,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負責人和廈門市主要負責人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 從臭水湖到“城市會客廳”——廈門筼筜湖的生態蝶變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筼筜湖,猶如鑲嵌在廈門島中央的一顆綠色明珠,是廈門生態高顏值的金名片。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因為重度污染,筼筜湖卻成了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湖。1988年3月,一場關於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的專題會議,為筼筜湖的治理帶來轉機。30多年來,廈門市久久為功,一張藍圖幹到底。如今,筼筜湖已蝶變成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城市會客廳”。

  • 筼筜湖的見證

    它見證着廈門漸次開啟西海域、五緣灣、環東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整治及九龍江等流域協同治理。從山頂到海洋開展全域生態修復,鋪展開一幅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廈門畫卷”。

  • 從“垃圾海平面”到“濱海浪漫線”的生態蝶變

    “感覺很棒!一邊是海景,一邊是園景。”來自山東的跑友張先生説,作為馬拉松愛好者,自己早前通過社交&&發現了這條濱海浪漫線跑道,“種草”許久,請了年假來專程體驗。

  • 它們從廈門寄出的明信片,你收到了嗎?

    新春伊始,萬物復蘇。在福建廈門,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卷徐徐展開。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第一個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主要保護物種為中華白海豚、廈門文昌魚和白鷺,它們向你發出了新春邀約……

  • “中國最美小鳥”在廈門築巢安家

    栗喉蜂虎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羽毛艷麗,被稱為“中國最美小鳥”。為招待好這群遠道而來的“客人”,當地響應民間呼籲,將栗喉蜂虎在廈築巢區域劃為保護區,讓這群美麗的精靈擁有了更加優美安寧的家園。

  • 廈門軍營村:高山偏遠村的綠色發展之路

    軍營村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是廈門海拔最高、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因為地處深山、資源匱乏,這裡曾是廈門最貧困的村莊之一。為了炒制茶葉、發展茶産業,村民將山上的樹砍伐殆盡,青山滿目瘡痍。近年來,軍營村循着“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思路發展綠色茶産業,如今,這裡如詩如畫,引得四方游客紛至沓來。

  • “海上大熊貓”背後的傾力守護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先艷的眼中,中華白海豚是“家人一般的存在”。每個月,王先艷和同事都要乘坐小船,在廈門灣巡弋探訪這些海洋中的“家人”,用近一週的時間對中華白海豚進行科研記錄。

  • “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探秘

    全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救護基地——廈門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是中華白海豚等鯨豚類水生動物救助、馴養、繁育及聲學研究等課題開展的&&。

  • 筼筜湖“市民湖長”陳亞進:人人都是志願者

    “每天基本上都要走兩三萬步,只要在廈門,我就要過來看一看。”作為廈門筼筜湖的“市民湖長”和白鷺洲公園的“市民園長”,巡湖是陳亞進的主要工作之一。65歲的陳亞進退休前是中學老師,三年前經過競選,被筼筜湖保護中心聘為首批“市民湖長”,他曾在鼓浪嶼申遺期間在島上從事志願服務工作。“我的經驗豐富,有能力帶動更多人參與到筼筜湖的共管共治中來。”陳亞進驕傲地説,“我也想在退休後發揮一點餘熱。”

  • “海岸衛士”紅樹林在廈門築起生態屏障

    福建省廈門市灘塗面積廣闊,濕地資源豐富,適宜紅樹林的生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廈門市開展紅樹林保護和恢復種植工作,逐步形成廣泛分佈於海灣濕地及城市公園的紅樹林種植帶,構築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屏障。位於廈門市翔安區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即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 新華社記者説丨“洋記者”在廈門講述高質量發展故事

    提到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廈門,你的第一印像是什麼樣的?新華社記者商洋和美籍記者李柯“穿越”大廈之門,從筼筜湖畔到咖啡街邊,從科創企業到“紅火”鄉村,再到首次跨海高鐵之旅……聽他們講述這座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故事。

  • “海岸衛士”紅樹林在廈門迎來新生

    在幾乎消失二十多年後,近85公頃紅樹林“重現”福建廈門下潭尾海域。步入位於廈門環東海域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碧海藍天之間,滿目皆是怡人的青翠。這片廈門面積最大的人工紅樹林如一塊塊翡翠鑲嵌在海中,一群群白鷺在其間飛舞嬉戲,一派生機盎然。

  • 廈門筼筜湖:從魚蝦絕跡到白鷺伴舞

    每週一定要去筼筜湖散步幾次,這是81歲的廈門市民張益河20多年來堅持的事。筼筜湖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廈門市,猶如鑲嵌在廈門島中央的一顆綠色明珠,是如今“高顏值”廈門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