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有一群被日軍驚呼“飛虎從天而降”的神兵。80多年前,這群“飛檐走壁”戰士在這裡神出鬼沒——夜襲洋行殺特務、潛入敵營殺鬼子……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紅嫂”是怎樣一個群體?一個小村莊為什麼被譽為“中華抗日第一村”?大年初一第一碗餃子敬先烈的年俗從何而來?
這是一場“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浴血之戰!1937年10月,中國軍隊“八百壯士”孤軍奮戰,堅守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用血肉之軀向世界發出吶喊:中國不會亡!
80多年前,一群頭頂荷葉、腳踏扁舟的漁民獵戶,在白洋淀創下了一個又一個水上奇襲侵華日軍的神話,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雁翎隊。
抗戰期間八路軍擊斃的職務最高的日本將領是誰?態度前後截然相反的兩封信件,如何讓日軍狠狠打了自己的臉?
河北冉莊是個普通的華北小村莊,麥子已經收割,玉米拔節生長,一派祥和之氣。可誰能想到,在這看似平常的村子下面,竟藏着一條“地下長城”。日軍縱有千軍萬馬,也只得困入這“地下迷宮”,成為甕中之鱉!
最近,不少人在讀一本寫於87年前的著作——《論持久戰》。他們説“熬不下去時,讀一讀《論持久戰》”“重讀《論持久戰》最大的感觸是在困難時可以看到光明”……大家究竟從中讀到了什麼?
“困難並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毛澤東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説了這樣一段話?對現在的我們有何啟示?
抗日戰爭期間,一個14萬人的縣城,9萬多人參加了各種抗日救亡組織,1.46萬人參加八路軍;一個只有59萬畝土地的縣城,為八路軍捐獻糧食達240余萬石……
什麼樣的戰鬥,被寫進了《八路軍軍歌》裏?什麼樣的隊伍,出師抗日便首戰大捷?在這背後又有多少振奮人心的事跡?
“我們的身份證上都有將軍的名字,我們因為是左權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巨琼瑛衝鏡頭展示着她的身份證。身份證上清晰地顯示,簽發機關:左權縣公安局。為什麼會説身份證上有將軍的名字?將軍,是誰?
89年前的8月2日,哈爾濱珠河縣,一位身負重傷的巾幗英雄被日寇殺害。犧牲時,她還不滿31歲......戰鬥中,她是英勇果敢的女政委,赴刑時,她寫下紙短情長的誡子書。
敵我懸殊,是戰是降?孤懸敵後,何以支撐?絕境之下,怎樣取勝?這支隊伍用鮮血和生命作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