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的經驗啟示

聚焦

踐行大食物觀
  • 福建多個海産品産量位居全國前列

    5月中下旬,福建海域“夏種”“夏收”繁忙,大黃魚在養殖漁排中暢游、漁船滿載海帶回港卸貨、鮑魚在養殖籠中活躍地生長……福建是海洋漁業大省,産出全國八成以上的養殖大黃魚、超過七成的鮑魚和約五成的海帶。來自福建海域的海産品,成為提供豐美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

  • 福建陸上糧倉日漸豐厚飽滿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65.12%。作為最具比較優勢的自然資源,廣袤的森林為福建提供了木本糧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等。走進龍岩市武平縣捷文村千畝靈芝基地,隨處可見帶着紅褐色絨毛的靈芝。

  • 在福建解鎖山珍海味的“N”種吃法

    海裏有魚、棚中有菇、林下有中藥材……今日八閩大地物産豐饒,遍地山珍海味。山裏和海裏的美食有多少種吃法?竹林中的筍可以生吃、冰鮮、烹調着吃,海裏的海帶可以涼拌、也可以做成即食産品“帶回家”,在耕山牧海的福建人眼裏,“總有一種吃法適合你”。

  • 小地瓜 大産業——閩西連城地瓜産業觀察

    甜甜黏黏的地瓜幹是不少人喜歡的食品之一。在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傳統地瓜幹只是160余種地瓜加工産品中的一員。從地瓜零食、飲料和酒、保健品,到地瓜化粧品、藥品和生物飼料等,每一株地瓜都被充分開發利用。

  • 福建福州:一碗佛跳墻 一部“山海經”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是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日前,在福建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主辦的“2023年新閩菜系列評選”中,“蒲宴魚頭佛跳墻”一舉奪魁,這道新閩菜的研發者是福建閩菜大師陳峰。從懵懂學徒到閩菜大師,近40年的堅守,他只為傳承、創新閩菜,並不斷挖掘美食背後的文化元素。

  • 福建三明:沙縣小吃帶旺林下經濟

    30多年來,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福建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培育形成畜禽、漁業、蔬果、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破解糧源局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 福建寧德:“游”回餐桌的這條魚不簡單

    大黃魚,體色金黃、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是我國養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品種之一)。其中,福建省大黃魚産量佔到全國80%以上,還“游”向了世界。

  • 福建福州:“菜籃子”裏的種業創新力量

    如今,福州市民的“菜籃子”量足價穩,不僅“吃得到”而且“吃得好”。為了讓“菜籃子”更穩,福州市近年來大力推進育種技術創新,加快打造瑯岐種業創新基地,規劃了研發共享區、孵化示範區、福建省種業創新中心(瑯岐)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等三個片區。

  • 創意海報丨“山海福建”的大食物觀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長期以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紀80年代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肉類、水産品、蔬果等農産品種類少、産量低,每年需從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如今,福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肉、蛋、禽、奶、魚、果、菌、茶……構建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 新華時評|念好大食物觀的“山海經”

    “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還包括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需求,如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大食物觀順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歷史性轉變。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192萬噸菜;牛奶消費群體,早已從老人小孩拓展到各年齡層,還被加工成營養含量更高的奶酪、黃油……

  • 耕海牧漁,“海上糧倉”種出新成果

    藻、蝦、貝、魚、參……在福建廣闊的海域上,“藏糧於海”是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借助海洋科研力量,“海上糧倉”變得更加殷實,更多水産品被擺上百姓餐桌。

  • 福建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的大食物觀由來已久。“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幹過,也在沿海幹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所以,我先後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30多年來,福建踐行大食物觀,開發利用豐富的山海資源,因地制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 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從過去到現在,從福建到全國,大食物觀彰顯出更為迫切的現實意義,蘊含着更為寶貴的時代價值。奮進新征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就一定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