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15:12:24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周建設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先生,副局長喬雲飛先生,副局長孫德立先生。

現在,請饒權先生作介紹。

[ 2025-09-10 15:12:24 ]

09-10 15:19:48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饒權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國家文物局,感謝大家對文物工作的關心支持!長期以來,各位媒體朋友深入文博一線,找線索、聚焦點,用心用情用力,推出了一大批富有感召力、影響力、引導力的宣傳報道,推動文物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文物工作成就廣為傳揚。在此,向各位媒體朋友表達由衷敬意和衷心感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念茲在茲,考察100余處文博單位,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國家文物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歷史性成就。

堅持保護第一,守護國之瑰寶。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76.7萬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完成全國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資源等調查公布。文物保護狀況全面改善,以文物資源為主幹,有力支撐長城、大運河、長江、黃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級財政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持續投入,近20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有力推進,1200余項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實施,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集中連片保護。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整治法人違法、打擊文物犯罪、防範安全風險,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紅線、生命線。

深化考古研究,築牢文明根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豐碩,“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批復實施7700余項主動性考古發掘和基本建設考古項目,牛河梁、石峁、二里頭、三星堆等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深海考古邁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初步建立,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推動傳承利用,賦彩美好生活。博物館體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備、影響更廣泛,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7046家,平均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其中免費開放6444家,佔比91%以上,年接待觀眾已近15億人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增至65家,革命文物保護傳承激發愛國熱情,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激發改革動力,文物主題游徑建設串起城鄉文脈,“何以中國”系列網絡主題宣傳生動講述文物故事,《尋古中國》等文博節目廣受大眾好評,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活力迸發、碩果纍纍。

增進人文交流,展示中國形象。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捷報頻傳,北京中軸線、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60項。由中國倡議的首個區域性文化遺産領域政府間國際組織“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聯盟”正式成立,成員國、夥伴國、觀察員國擴展至20個,牽頭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産保護技術委員會,為文化遺産國際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國在4個國家開展6處文物古跡保護修復,49項中外聯合考古項目涉及28個國家和地區,一大批文物進出境精品展覽擦亮中國文化遺産“金色名片”,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用實際行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優化文物治理,提升能力水平。新修訂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保護成為不可挑戰的國家意志。文物科技支撐引領日益增強,石窟寺、土遺址、壁畫、館藏脆弱文物等重點文物類型的保護修復水平不斷提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總數達到40家。多措並舉建設新時代文物人才隊伍,啟動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舉辦全國文物行業技能大賽,文物修復“匠心傳承”、文物保護“人才輩出”、“莫高精神”薪火相傳,廣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扎根基層、甘於奉獻,以昂揚奮進的姿態書寫濃墨重彩的“十四五”文物篇章。

展望“十五五”,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和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以強化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傳承利用為主線,着力構建理念更科學、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精細的文物保護體系,着力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文物領域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着力加強文物價值研究挖掘、推動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着力增加有效供給、讓文物蘊藏的寶貴价值真正活起來,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就介紹這些。下面,我們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 2025-09-10 15:19:48 ]

09-10 15:20:20

周建設

謝謝饒權先生的介紹。現在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 2025-09-10 15:20:20 ]

09-10 15:20:46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

“十四五”期間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成效明顯。請問在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特別是在統籌好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謝謝。

[ 2025-09-10 15:20:46 ]

09-10 15:21:38

饒權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國家文物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動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的部署要求,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統籌推進文物保護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的核心作用,讓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永勵後人。

我們完善法律與制度,構建系統性保護格局。新修訂文物保護法公布實施,地下文物“先考古、後出讓”制度除個別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調查、後建設”制度在上海開展試點。探索推進國家文物督察制度,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聯合督促各地在城市更新全過程、各環節加強文物保護,強化文物保護的制度剛性,賡續城鄉發展的歷史文脈。

我們積極謀劃與協調,形成系統性保護合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各部門協同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央屬文物、軍隊文物和工業、農業、水利等各類文化遺産普查,加大對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等區域普查力度,將文物普查成果作為各行業名錄公布的基礎。“十四五”時期,8座城市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各地重要文物與古樹名木的協同保護取得積極進展。

我們聚焦重點與難點,提升系統性保護水平。文物防災救災制度落地見效,文物領域應對自然災害能力有效增強。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技術導則更加完備,文物保護由搶救性保護進一步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應縣木塔建立部省協調保護機制。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設立國家古跡文物保護項目,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取得新的突破。

我們統籌保護與發展,彰顯系統性保護成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成為更多地方城鄉建設的行動自覺。廊橋保護三年行動切實保護“百姓橋”、“鄉愁橋”、“凝心聚力橋”。積極引導“博物館熱”、“考古研學熱”。各地發布文物主題游徑超200條,其中31條優秀文物主題游徑串起25個省份19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讓文物在城鄉大地綻放新光彩。

下一步,我們將配合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協同推進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開展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加強城鄉建設中文物系統性保護,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物新氣象。

謝謝。

[ 2025-09-10 15:21:38 ]

09-10 15:25:2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北京中軸線、西夏陵申遺成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請問在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方面推出了哪些舉措?“十五五”期間還有哪些考慮?謝謝。

[ 2025-09-10 15:25:23 ]

09-10 15:25:44

饒權

這個問題請解冰同志回答。

[ 2025-09-10 15:25:44 ]

09-10 15:27:02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解冰

謝謝您的提問。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十四五”期間,我國的工作嚴格遵循“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的價值、有利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向世人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工作要求,持續推動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和保護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成果豐碩。“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西夏陵”等4項文化遺産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産60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産41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4項。“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三星堆—金沙遺址”、“江南水鄉古鎮”、“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加強申遺工作統籌謀劃,整體更新《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持續優化工作布局。

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系統推進,理順了樂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龍門石窟、西夏陵、大足石刻、武當山古建築群管理體制,強化遺産保護管理機構職能與保護能力。實施了故宮、莫高窟、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一批保護展示項目,持續改善保護狀況,提升闡釋展示水平。開展遺産保護管理狀況專題調研,召開全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和大運河、長城保護專題會議,啟動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提升專項行動”。陸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10項保護狀況報告,均順利獲得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保護管理獲高度讚譽。

“十五五”時期,我們將重點推進“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三星堆—金沙遺址”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實施一批世界文化遺産研究型保護展示項目,推出一批考古發掘、保護修繕、歷史研究成果,提升世界文化遺産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水平。也特別歡迎大家到世界文化遺産地參觀游覽並宣傳報道。

謝謝。

[ 2025-09-10 15:27:02 ]

09-10 15:28:32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

我們注意到這幾年“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特別是在節假日,許多博物館成為熱門場所,也相應出現了“預約難”的問題。請問“十四五”期間博物館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此外,針對“預約難”的問題有哪些應對之策?謝謝。

[ 2025-09-10 15:28:32 ]

09-10 15:28:53

饒權

這個問題請喬雲飛同志回答。

[ 2025-09-10 15:28:53 ]

09-10 15:32:31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喬雲飛

謝謝您的提問。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十四五”期間,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了關於博物館展陳展覽、公眾教育、開放服務等一系列改革發展政策文件,為博物館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660家,基本建立起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我國博物館事業實現蓬勃發展。

在藏品徵集和文物保護方面,全國博物館新增藏品889.2萬件/套,各地公布館藏一級文物名錄,摸清全國館藏一級文物家底。我們實施了西藏布達拉宮貝葉經、孔府檔案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珍貴瀕危、材質脆弱的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有效保護國家珍貴文化遺産。

在傳播文化、服務公眾方面,五年間,中央累計投入免費開放補助資金超150億元,接待觀眾超41億人次,連年組織“博物館裏過大年”等活動,積極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豐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

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持續開展“博物館裏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推出“何以中國”等精品展覽,全國每年舉辦展覽超4萬個、教育活動超50萬場次,有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增進了人民精神力量。

在促進交流、增進對話方面,舉辦文物進出境展覽和交流活動300余場,推出“秦漢文明展”、“絲綢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引進“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文物進境展覽,有力發揮文物資源獨特魅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大家也注意到,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特別是在節假日,一些熱門館“一票難求”,這既是人民群眾對我們工作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認可,也對博物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少部分博物館優質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導致供不應求,這是“供給側”普遍規律。對此,我們積極指導各地文物部門和熱門博物館採取一系列有效舉措。一方面增強供給能力,通過大館帶小館,巡展、借展、聯合辦展、“雲展覽”等方式,把更多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另一方面提升服務質效,科學實施預約機制,豐富優質文博內容,優化參觀線路,提升公眾參觀體驗。特別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進一步統籌安全和需求,通過調整單日預約量、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主動應對,最大限度滿足爆發式激增需求。

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強博物館建設科學規劃,注重優質資源統籌和組織調度,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優化布局,發揮央屬大館、省級博物館和重點專題博物館輻射引領作用,持續提升基層中小博物館發展水平,推動各級各類博物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公眾美好生活需求相契合的博物館“生活圈”,讓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綻放新光彩。

謝謝。

[ 2025-09-10 15:32:31 ]

09-10 15:34:05

封面新聞記者

自2023年11月開始,我國開展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請介紹一下文物普查當前總體進展如何,有哪些重要的成果?謝謝。

[ 2025-09-10 15:34:05 ]

09-10 15:35:16

饒權

謝謝您的提問。文物普查是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各級普查機構、各地普查隊伍擔當實幹,文物普查目前已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一是文物復查與新發現均取得重要成果。全面完成第二階段實地調查任務,76萬餘處三普文物保存現狀全面摸清,近12萬處三普文物完成補充認定公布。新發現文物成果豐碩,全國調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實現兩個全覆蓋,即從類型上看,文物六大類63個細類新發現全覆蓋;從區域上看,全國所有縣級普查單元新發現全覆蓋。在古城古鎮古街、古代石刻、工業遺産、文化設施、文化景觀、邊境調查等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發現。

二是群策群力共建保護大局。各級宣傳部門把普查納入文明創建、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紀檢監察部門嚴肅查處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違紀違法問題。各級財政落實普查經費。自然資源部門主動提供普查數據底圖,推動文物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深度融合。23個行業主管部門與文物部門聯合推進本領域的普查工作,提供本行業文物線索,協同開展實地調查。多地黨委政府將文物普查納入綜合績效等考核體系。全國5000余支普查隊、4.5萬名普查隊員,追風趕月、跬步千里,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絲不茍的責任感,奮戰在普查一線。

三是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支持。普查基層行主題宣傳活動與普查工作同步鋪開,媒體記者深入一線“當一天普查員”,加強普查宣傳,廣泛發動群眾。據統計,社會公眾提供線索超過12000條,有6000多條經實地調查後納入新發現。有關科研院所和高校強化與文物部門合作,許多社會團體、志願者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當前已進入普查的第三階段,各級普查機構正在全面開展普查數據審核。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普查總體方案,嚴格數據質量把關,對通過審核的不可移動文物及時認定公布,建立各級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和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數據庫,以文物普查厚植家底、厚築根基。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 2025-09-10 15:35:16 ]

09-10 15:43:46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

近年來,一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了祖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想問一下在文物追索返還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

[ 2025-09-10 15:43:46 ]

09-10 15:44:09

饒權

這個問題請解冰同志回答。

[ 2025-09-10 15:44:09 ]

09-10 15:45:09

解冰

謝謝您的提問。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事關維護國家文化權利,凝聚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十四五”期間,我們會同宣傳、外交、公安、司法、文化和旅游、海關等多個部門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等,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入手,攜手並肩、攻堅克難,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加強法規制度建設,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首次納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相關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門協同力度;推動開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為流失文物追索夯實基礎。

努力推進追索實踐,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在流失美國79年後回歸祖國,是我國依託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針對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我國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也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新聞朋友的宣傳報道。

積極參與國際治理,與27國簽署政府間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協定,聯合18個國家發布《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擴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同心圓”。2025年,我國還首次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贏得了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

五年來,每一批文物的回歸都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關注,有力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涉及國際政治、法律、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工作的開展基於尚不完善的國際秩序規則和不同國家的共識與合作,是一項具有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的工作,現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長的一項耗時25年。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歸途”為“征途”,進一步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安排,協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動更多文物“回家”。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持續關注報道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

謝謝。

[ 2025-09-10 15:45:09 ]

09-10 15:45:32

長江日報記者

今年3月1日,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正式施行。請問一下,“十四五”時期文物法律制度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非常感謝。

[ 2025-09-10 15:45:32 ]

09-10 15:46:02

饒權

這個問題請孫德立同志回答。

[ 2025-09-10 15:46:02 ]

09-10 15:46:51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孫德立

謝謝您的提問。依法加強文物保護,體現國家意志,也反映人民心願,是提升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物法治建設,“十四五”時期,我國文物法治各方面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文物事業發展呈現良法善治的良好局面。

文物保護立法實現重要突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織牢文物保護防護網,標誌着文物事業進入依法治理新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公布,理順了水下文物保護管理體制和執法機制,有力保障我國水下考古水平躋身世界前列。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加強,文物法律體系更趨完備。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文物保護法為統領,6部行政法規、10部部門規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規為主體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可以説,構築起了依法保護文物的“銅墻鐵壁”。

文物法律制度填補多項空白。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文物工作方針和工作要求,將黨的十八大以來文物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實踐經驗上升為法律規範。新增加了“先考古、後出讓”、“先調查、後建設”、地下文物埋藏區等重要制度,文物專業人才培養、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最小干預原則、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社會力量參與等首次寫入了法律,特別是針對佔比80%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完善相關制度,為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文物系統性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還有就是,文物法治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文物普法宣傳不斷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將依法保護文物擺在重要位置,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法人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今年3月中央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學習宣傳貫徹文物保護法的通知,中央媒體、各地媒體全文刊發文物保護法學習宣傳提綱,進一步促進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文物保護法的宣傳實踐,文物普法志願者隊伍也不斷壯大,依法保護文物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行動。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為重點,積極推進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配套法規的制定修訂,協同各方面在做到法之必行、行之必嚴上下功夫,有效發揮文物法律制度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在全社會凝聚起保護文物、珍愛文明的強大合力。謝謝。

[ 2025-09-10 15:46:51 ]

09-10 15:47:14

光明日報記者

請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考古工作的一些成果?特別是在加強考古研究闡釋,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謝謝。

[ 2025-09-10 15:47:14 ]

09-10 15:48:35

饒權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謝謝您的提問。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兩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多次考察考古遺址,強調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是從真正能證明我們的久遠歷史中來,考古事業居功至偉,要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十四五”時期,我們深刻把握考古工作的重大使命,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回答好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這一重大命題。

考古實證文明起源發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研究範式,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21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圍繞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文明交流互鑒等關鍵問題,集中實施1284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吉林古城村、新疆莫爾寺、西藏瑪不錯等邊疆考古發現,生動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特質。考古發掘方艙、移動實驗室等專有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上海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實施整體打撈和考古發掘,推進考古跨學科研究和出水脆弱文物保護新範式。

考古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謀求新時代中國考古的大格局、大視野、大發展,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基本建設考古發掘6500余項,有力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滬渝高速公路等國家重大基本建設。助力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北京通州路縣故城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新疆庫車友誼路墓群等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延伸歷史軸線,拓展文化空間。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埃孟圖神廟、中沙塞林港遺址等聯合考古項目深入推進,增進文明交流互鑒。

考古增強全民文化自信。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進入中小學教材,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考古大會》《何以中國》《尋古中國》等精品節目彰顯中華文化魅力。文物考古學科專業和培養體系建設持續加強,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實施,考古專業由“冷門”逐漸成為“熱門”,考古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和喜愛,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9月底,我們將召開全國考古工作會議,全面總結“十四五”期間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謀劃“十五五”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等為抓手,以發現闡釋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人才培養為支撐,持續推進考古研究,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謝謝。

[ 2025-09-10 15:48:35 ]

09-10 16:00:26

科技日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近些年科技在文物保護與利用領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想請介紹一下文物科技創新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謝謝。

[ 2025-09-10 16:00:26 ]

09-10 16:00:47

饒權

這個問題請喬雲飛同志回答。

[ 2025-09-10 16:00:47 ]

09-10 16:01:55

喬雲飛

謝謝您的提問。科技創新是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科技對文物工作的引領作用日益明顯,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應用領域的科技攻關取得了重要進展。

科技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手段廣泛應用,火災探測、自動滅火、防盜預警等新裝備,大幅提升了文物風險監測預警的能力。由文物防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研發的館藏文物防震成套技術裝備,經受住了多次6級以上地震的考驗。常見蟲霉在線識別系統和新一代便攜式熏蒸裝備投入使用,館藏環境監測及調控技術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

科技拓展文物保護路徑。石窟寺岩體穩定性評價、裂隙滲水治理等取得了創新成果。土遺址病害診斷評估、防風化技術研發系統化推進,文物病害科學診斷方法和動態監測技術都已取得了突破。由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研發的世界首個文物多場耦合實驗室投入使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時序變化可以在實驗室的方寸之間得到有效模擬。

科技助力考古發掘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古基因組捕獲技術,大大推動了東亞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研究進程。沉積物古DNA分析方法的拓展,推動了在青藏高原成功獲取東亞首例丹尼索瓦人DNA,開啟了我國沉積物分子考古的新時代。基於免疫學原理的絲綢微痕檢測技術,成為發現雙槐樹、三星堆等遺址絲綢殘留物的利器。

科技賦能文博智慧管理。我們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分析和北斗定位等“空天地網”技術,實現了“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彌補文物安全監管力量不足。各地積極探索推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考古綜合業務管理&&、文物安全監管信息化&&等建設,取得了諸多成效。

科技支撐文物活化利用。數字化技術成為文物展示利用的關鍵手段,數字故宮、數字敦煌等創新示範應用不斷涌現。由我國牽頭發起的世界絲綢互動地圖、“瓷器起源、傳播與全球化”等國際文物科技合作計劃吸引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參與,文物在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價值不斷凸顯。

文物保護要靠科技。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文物科技創新的指導和支持力度,提升安全監管能力,提高保護研究水平,創新技術集成應用,豐富文物展示傳播手段。

謝謝。

[ 2025-09-10 16:01:55 ]

09-10 16:02:42

中國文匯報記者

革命文物承載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請問“十四五”時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總體情況如何?謝謝。

[ 2025-09-10 16:02:42 ]

09-10 16:04:20

饒權

這個問題請孫德立同志回答。

[ 2025-09-10 16:04:20 ]

09-10 16:06:07

孫德立

謝謝您的提問。革命文物見證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區各方面的協同推進下,“十四五”以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在已有基礎上取得長足進展,呈現新的面貌。

一是革命文物依法保護不斷完善。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加強了對革命文物的保護,把與中國共産黨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和偉大建黨精神有關的文物保護規定,明確列入其中。全國23個省份、43個市&&了革命文物相關地方性法規。

二是革命文物資源底數基本摸清。據統計,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2萬餘處,國有館藏革命文物150萬餘件/套。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一批革命遺址遺跡,並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革命文物作為重點調查對象。

三是革命文物系統保護不斷加強。中央部署實施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圓滿完成,百年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抗戰文物保護行動等深入推進,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深入開展。重要革命遺址重大險情得以消除,館藏革命文物保存狀況明顯改善。

四是革命紀念館體系基本形成。全國革命紀念館超過3000家,以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香山革命紀念館、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為代表的一批標誌性革命場館建成開放,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改擴建工程竣工開館,革命紀念館建設質量和展陳水平顯著提升。

五是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顯。全國年均舉辦革命、建設、改革主題展覽超過3000個,6億人次觀眾走進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471個革命遺址、紀念場館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6省發布95條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共和國印記主題活動也吸引了人們的關注,革命文物紅色故事在網絡上熱播,“紀念館裏的思政課”成為響亮品牌,抗戰文物保護展示主題活動季正在進行中,引起各界熱烈反響,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與革命文物親密接觸,深情回望歷史,感受偉大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下一步,立足謀劃“十五五”,我們將着力加強革命文物整體保護,深化革命文物價值研究闡釋,創新展示方式,拓展教育功能,用心用情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不負先烈、不負先輩、不負今人、不負後人。謝謝。

[ 2025-09-10 16:06:07 ]

09-10 16:06:33

周建設

最後一個問題。

[ 2025-09-10 16:06:33 ]

09-10 16:07:06

大象新聞記者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請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在保障文物安全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謝謝。

[ 2025-09-10 16:07:06 ]

09-10 16:10:12

饒權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謝謝您的提問。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始終秉持“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責任感,把確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堅決守牢文物安全防線、底線。“十四五”時期,文物安全工作堅持預防為主,落實安全責任,嚴厲打擊犯罪,排查整治隱患,取得明顯成效。

文物安全責任體系更加完善。依法督促落實文物安全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和文物管理使用單位的直接責任,推動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31個省級政府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和文明城市測評指標體系,“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得到進一步強化。

文物法人違法整治更加有力。持續加大違法案件督辦力度,四年來各地共處理各類文物違法案件1600余起,一大批涉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未批先建”、“越權審批”違法建設項目被拆除或者整改,相關責任人被嚴肅問責,文物本體及其歷史風貌得到有力保護。

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更加有效。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增加到22家。會同公安等部門,持續開展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2022年新一輪專項行動以來,各地偵破文物犯罪20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900多名,追繳珍貴文物3900多件,嚴厲懲治各類文物犯罪活動。我國管轄海域內水下文物執法巡航、網絡古墓葬類違規短視頻和直播內容整治成為文物安全聯合執法新的突破點。

文物火災防範更加有為。開展文物火災隱患整治、消防能力提升、行業安全生産治本攻堅等多項專項行動,全國共排查整改安全隱患30余萬處,組織開展消防應急演練9.2萬餘次,組織消防安全培訓6萬餘次。文物火災事故年發率顯著下降,全國文物行業安全生産形勢穩中向好。

文物安全永遠在路上。“十四五”時期也發生了一些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違法問題,文物安全風險依然突出,一些地方文物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防範措施不完善等現象依然存在。文物安全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常抓不懈。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加大文物違法案件督察督辦力度,嚴厲打擊犯罪,防範化解風險,堅決築牢文物安全的生命線。

謝謝。

[ 2025-09-10 16:10:12 ]

09-10 16:10:35

周建設

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裡,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再見。

[ 2025-09-10 16:1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