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還有:科技部副部長龍騰先生,副部長林新女士,副部長邱勇先生。
下面,首先請陰和俊先生作介紹。
[ 2025-09-18 15:13:19 ]
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科技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下面,我先介紹一下“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總體情況。
“十四五”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出了向科技強國挺進的總動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這五年,科技管理體制實現重塑,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彰顯。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加強,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辦事機構職責由重組後的科學技術部整體承擔。全面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區域創新等方面統籌,央地協同、部門聯動進一步加強,形成全國科技工作“一盤棋”的基本格局。
這五年,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強國根基不斷夯實。
一是科技投入持續增加,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
二是基礎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
三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培育成長。
四是區域科技創新呈現良好態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深圳-香港-廣州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漢、西安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
五是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這五年,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速融合,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
一是高新技術産業規模不斷壯大,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企業研發投入佔比超過77%;2024年,524家中國大陸企業進入全球工業研發投入2000強,佔上榜企業比重為26.2%,較2020年增加4.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萬家,較2020年增加83%。
三是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天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實現月背採樣返回,“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5G通信實現大規模應用,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飛行,新能源汽車産銷量穩居世界首位,CR450動車組鞏固擴大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産,特高壓輸變電世界領先,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
這五年,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群眾,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一是支撐農業強國建設,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95%,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支撐健康中國建設,重大傳染病防治、“四大慢病”精準診治等取得新突破,上市國産創新藥是“十三五”時期的2.8倍,全數字PET-CT等高端醫療裝備實現中國製造。
三是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科技助力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18%。
四是支撐平安中國建設,新技術推廣應用提升安全生産、應急救災、社會治理等領域智能化、精準化水平,築牢安全屏障。
此外,在交通、文旅、體育等多方面,科技創新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五年,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
一是科技政策統籌進一步加強,科技與財稅、金融、産業、教育、人才等政策更加協同高效。
二是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組織機制進一步完善,項目凝練更加突出戰略需求導向,創新“揭榜挂帥”“賽馬制”“鏈主制”等模式,加強項目監督檢查,探索完善經費“包乾制”。
三是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政策進一步優化,推進分類評價試點,深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項目“去帽子化”改革。支持青年科研人員挑大梁、當主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佔比超過80%。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持續強化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公民科學素養不斷提升。
四是科技金融體制進一步健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組合拳”,各部門各地方積極行動、加快落實,2021年以來,科創板首發上市376家企業,首發募資超6000億元,2025年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達到8000億元。
這五年,國際科技合作廣泛深入,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加速構建。
一是全方位、多層次科技合作不斷拓展,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簽署119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
二是“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加快鋪就,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實現機制化運行,“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全面布局建設。
三是我國牽頭發起的“深時數字地球”“海洋負排放”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穩步推進,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60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面向“十五五”,我們將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很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 2025-09-18 15:26:08 ]
謝謝陰和俊部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舉手提問。
[ 2025-09-18 15:27:32 ]
這些年我們看到路上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很多前沿技術轉化為了新産品新産業,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支撐。請問“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在支撐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方面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謝謝。
[ 2025-09-18 15:37:18 ]
謝謝您的提問。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十四五”期間,我們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賦能傳統産業升級。我們加快高端裝備、先進製造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實現提質增效。在高端裝備領域,“京華號”16.07米超大直徑盾構機,不僅突破了單月掘進542米的新紀錄,更實現了對地面建築的無擾動,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應用;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夢想號”大洋鑽探船正式入列,鑽採系統國際領先,最大鑽深可達11000米。在先進製造領域,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賦能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邁進,我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佔比超40%;成功研製出國際領先的大型露天礦機器人運輸裝卸系統,實現單個礦山百台級、總量達3000&級規模化應用,為全球礦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中國方案”。
二是助力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我國持續深化科技和産業融合創新,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引領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在信息領域,我國已建成約460萬個5G基站,技術和用戶數保持全球領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升級發展。在新能源領域,持續打破光伏晶硅電池效率的世界紀錄,光伏、風電新增裝機連續4年超過1億千瓦;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突破4000萬輛,産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為全球減碳目標作出中國貢獻。
三是築牢未來産業成長根基。我們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開闢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在人工智能領域,國內涌現出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準確率突破95%,打造百餘個標杆應用場景。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整機技術實現突破,多模態感知、大腦-小腦模型等關鍵技術取得進展,促進了與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加速落地應用,為未來萬億級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腦機接口領域,已幫助截癱患者開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復光感;國産腦起搏器已實現全面商用,在8個國家400家醫院開展植入,臨床已幫助3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運動功能,成為人口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未來,我們將繼續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謝謝。
[ 2025-09-18 15:37:58 ]
我的問題是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比如,高鐵讓我們説走就走的旅行成為了現實,創新藥物惠及了更多的老百姓。請問“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在提升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方面有哪些進展?謝謝。
[ 2025-09-18 15:41:57 ]
這個問題請龍騰副部長回答。
[ 2025-09-18 15:42:13 ]
謝謝您的提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是我們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十四五”期間,我們以天更藍、食更優、行更快、更健康等目標,進行了系統性布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在天更藍方面,圍繞實現綠水青山的目標,部署了環境污染防治、長江黃河綠色流域構建等重點任務。比如,通過科研攻關,搞清了京津冀及周邊重污染形成機制,中長期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精準防治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的平均濃度下降了18%。
在食更優方面,圍繞國家糧食安全、鄉村全面振興等目標,部署了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等重點任務。例如,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育成小麥、玉米、水稻等一批生産急需的重大品種,實現了抗病、抗乾旱、品質及豐産性的協同提升,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種業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創新梯田水稻、丘陵玉米、山地果蔬等生産智能裝備及系統,研製大馬力動力換檔拖拉機等,填補了我國大型農業高端動力裝備的空白。
在行更快方面,圍繞交通綠色化、智能化,部署了交通載運裝備、川藏鐵路關鍵技術等重點任務。關鍵設備研發取得突破,CR450動車組運營時速可以達到400公里,不斷刷新“中國速度”;C919實現從“首飛”到“首航”,再到“常態化商業運營”,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累計獲得國內外訂單超過1000架。交通基礎設施建造取得新進展,川藏鐵路開創了在極端複雜環境下一整套領先世界的建造技術、標準和裝備體系。
在更健康方面,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部署了高端與應急醫療裝備、新藥創制等重點任務。比如,研發了全球首款5.0T全身掃查磁共振醫療裝備,大幅降低了檢查成本;研發了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實體瘤雙抗藥物,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為宮頸癌患者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療選擇,減輕了廣大患者的經濟負擔。
這些事例充分説明,科技創新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撐。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持續推動關鍵技術突破、産出更多可用好用的創新成果,讓科技更有溫度,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謝謝。
[ 2025-09-18 15:42:43 ]
剛才,陰部長在開場白中提到深圳-香港-廣州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的榜首。請問,我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謝謝。
[ 2025-09-18 15:52:31 ]
這個問題請林新副部長回答。
[ 2025-09-18 15:52:48 ]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區域科技創新是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四五”以來,國家不斷加強區域統籌、央地協同,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形成全國一盤棋。我們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系統布局。重點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國際科創中心,布局建設成渝、武漢、西安等區域科創中心,鼓勵各地立足自身稟賦、鍛造科技長板,初步形成高地引領、梯次聯動、優勢互補的區域創新格局。
二是建強科創中心。聚焦3個國際科創中心的功能定位,給予針對性政策支持,優先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任務,開展科技金融試點,設立長周期的科創投資基金,在科學數據出境、外資研發機構保稅研發等方面開展政策先行先試,3個國際科創中心的高地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北京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比超過16%;上海産業創新實力快速提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總規模突破1.8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新集群。3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強化重點領域布局,在航空航天、光電子信息等領域形成領先優勢。
三是推進區域協同。支持跨區域和重點城市群協同創新,實施聯合攻關、儀器共享、&&共建。比如,京津冀設立“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共同繪製重點産業鏈圖譜,聯合培育萬億級産業集群。滬蘇浙皖四地同步分別印發《關於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地方立法保障協同創新。東西部科技合作也取得明顯成效。
各地方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大幅提高財政科技投入,優化創新生態,主動布局培育新産業,向企業開放政府應用場景,科技創新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百強創新集群中,中國的集群數量最多,這是我國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對區域科技創新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支持地方探索形成既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又適應地方特點的創新發展模式,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謝謝。
[ 2025-09-18 15:53:28 ]
去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強調,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未來五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請問一下我們有哪些考慮?謝謝。
[ 2025-09-18 15:58:54 ]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0年時間了,未來五年是十分關鍵的攻堅期。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應對複雜多變國際形勢、支撐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五五”時期,我們將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堅持“四個面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營造世界一流的創新環境,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建成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考慮。
一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圍繞國家戰略亟需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持續增加高質量的科技供給。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帶動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
三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強化科教協同育人和産學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務中培養造就一流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構築人才競爭優勢。
四是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聯動,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策源功能,健全國家科技評價制度,構建有利於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和潛能的創新環境。
五是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繼續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發起和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未來五年是極具挑戰的五年,也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的五年,我們將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奮發進取,全力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謝謝。
[ 2025-09-18 16:01:20 ]
我們知道,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落地的重要關口,請問“十四五”時期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效?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我們有什麼樣的亮點舉措?謝謝。
[ 2025-09-18 16:01:41 ]
請邱勇副部長來回答。
[ 2025-09-18 16:01:58 ]
首先,謝謝這位記者朋友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關心。我們知道,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成果落地生根一直到開花結果很重要的一環,也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十四五”以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又上了一個新&階,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達6.8萬億。近年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2020年開始,我們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共40家單位在三年試點期內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累計120.9億元,比試點前三年增長126.5%,帶動28個省市近700家單位開展省級賦權試點。2022年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帶動17個省市開展改革實踐,探索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産管理模式。這些試點形成的經驗做法,將在更大範圍內推廣。
二是推動完善企業主導的産學研融通創新。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不斷深化産學研合作,面向産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比如,西安交通大學與241家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研究院,形成了大學“出團隊、出設備、出場地、出保障”,企業“出題、出資”,並且作為成果的“閱卷人”全程參與的模式,累計聯合開展2500多項難題攻關,培養2000多名工程碩博士。
三是協同推進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不斷健全國家技術轉移體系。中國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3家國家知識産權和科技成果産權交易機構,12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以及高校院所自建的1084家技術轉移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建的19000多家研發與轉化&&,1.6萬家各類科技型企業孵化載體,共同形成多層次技術交易網絡。技術經理人也作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目前江蘇、上海等省市從業者均達到萬人規模。
四是加快布局概念驗證和中試&&。支持各部門各地方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例如,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立89個概念驗證和中試&&,與創新創業、投融資機構合作,形成了覆蓋試驗驗證、市場對接等成果轉化全鏈條的服務網絡。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産品、形成産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謝謝。
[ 2025-09-18 16:02:30 ]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剛剛陰部長提到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斷增加,水平進一步提升,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謝謝。
[ 2025-09-18 16:13:30 ]
這個請龍部長回答。
[ 2025-09-18 16:13:49 ]
謝謝您的提問。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十四五”期間,我們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兩條腿”走路,不斷強化&&基地與學科體系建設,持續壯大基礎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隊伍,我國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一是在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方面。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渠道,大力支持好奇心驅動的自由探索基礎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原創性成果。例如,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光子的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態,為容錯量子計算奠定理論基礎;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存在年輕的岩漿活動,為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關鍵科學證據;構建了新型可編程的染色體大片段DNA精準操縱技術,首次實現兆鹼基級別多染色體的精準操縱。
二是在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方面。聚焦國家需求,在基礎研究領域部署了納米前沿、催化科學、物態調控等重點研發任務,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學問題。例如,基於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構無線通信系統,為6G技術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支撐;建立了稀土資源的綠色高效採集、精選和冶煉理論,為稀土材料引領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用於煤炭、天然氣的高效清潔轉化,對我國能源安全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價值。
三是在&&基地與學科體系建設方面。加強科技創新&&基地統籌,重組優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基地,強化擔國家責、做國家事的使命定位。我國各類學科穩步發展,前沿學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學科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國高被引論文數約佔世界總數的1/3,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二。
四是在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方面。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等渠道,加大對優秀人才和團隊的支持。我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由2021年的47.2萬人年增長到2023年的57.5萬人年。2024年,我國高被引科學家達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長了50%,佔全世界的1/5。
下一步,我們將謀劃好“十五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強化基礎研究的統籌協調,持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謝謝。
[ 2025-09-18 16:14:21 ]
我們知道,金融對科技創新非常重要,現在有一些企業特別是科技初創型企業遇到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請問“十四五”期間在科技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謝謝。
[ 2025-09-18 16:14:53 ]
請邱部長回應。
[ 2025-09-18 16:15:50 ]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對科技金融工作的關心。科技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既是金融部門的事,也是科技部門的事。“十四五”期間,我們和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密切合作,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形成了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一套政策“組合拳”,推動科技金融工作實現了“破題”。圍繞這些政策的實施和落地,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導創業投資“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加快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預計將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加速布局了一批金融資産投資公司(AIC)基金,簽約金額突破3800億元。聯合社保基金會、大型銀行和地方政府,推動設立科技産業融合基金、科創協同母基金、創投二級市場基金等,規模將超3500億元,為創業投資“引流”“疏堵”。
二是推動銀行信貸更大力度的支持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增加到了8000億,再貸款利率降低至1.5%,支持的範圍更大、貸款的利率更低。聯動實施“創新積分制”和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累計向21家銀行推薦了超過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簽訂貸款合同超2900億元,企業融資的獲得感顯著提升。推動國家開發銀行設立3000億元的“重大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專項貸款”,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金融支持。在中央政策的引導下,截至6月底,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達到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2.9%,增速比其他各類貸款增速高16%。
三是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健全資本市場“綠色通道”機制,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企業上市融資、並購重組、債券發行等提供便利;推出了科創板改革“1+6”措施,進一步增強對科技創新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正式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更長期、更低利率的融資渠道,目前已經有288家主體發行了超6000億元的科技創新債券。
四是“全國一盤棋”推進科技金融工作。建立了跨部門科技金融統籌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指導北京等13個重點區域開展科技金融的試點示範,推動濟南等7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和上海臨港等3個科技保險示範區高質量發展。近期,我們正在實施科技金融創新政策“揭榜挂帥”,引導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開展各具特色的創新實踐。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和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從科技創新的需求側出發,紮實推動政策落地見效,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謝謝。
[ 2025-09-18 16:16:19 ]
近年來,在相關政策支持下,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作為主力軍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果。請問“十四五”期間,在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謝謝。
[ 2025-09-18 16:17:16 ]
請林新副部長回答。
[ 2025-09-18 16:17:33 ]
謝謝您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關心。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也是國家科技人才政策的重點。2023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從職業早期培養、賦予青年科技人員更多擔任領銜機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我們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落實中央部署,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發揮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對於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作用。“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為43.3%;同時,我們還專門新設了青年科學家項目,已累計支持150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承擔。在“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骨幹力量,有的項目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也就30多歲。
二是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有關部門共同開展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設立專項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出國(境)交流培訓。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所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業務費用在年輕人身上。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設立職業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科研專項,用於自主選題研究,配備學術導師,幫助其順利開啟科研職業生涯。
三是營造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持續推進減負專項行動,幫助青年科技人員從填表、報銷等非科研負擔中解放出來,保證他們充足的科研時間。在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中,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晉陞職稱,對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5-10年長周期考核,鼓勵他們潛心研究、勇於突破。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調研了解青年科技人才在職業成長中的困難和需求,不斷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的政策,讓更多青年人才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中脫穎而出、建功立業。謝謝。
[ 2025-09-18 16:17:59 ]
繼續提問。還有兩位記者舉手,最後兩個問題。
[ 2025-09-18 16:18:16 ]
近年來,我國連續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獲得各國廣泛參與和積極響應。我的問題是,“十四五”期間,中國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的做法和進展,特別是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哪些科技領域開展了深度合作?有哪些成效?謝謝。
[ 2025-09-18 16:18:39 ]
謝謝您的提問。中國始終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夥伴關係。“十四五”以來,我國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支持中外科學家攜手開展科技創新,與各國分享科技發展經驗,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科技創新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我們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和“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發起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倡議,建立了廣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機制,紮實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及科技園區合作4項舉措,啟動可持續發展技術、空間信息科技、創新創業、科技減貧、人工智能和中醫藥等6項“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
在共建合作&&方面,與近50個國家共同啟動建設70余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面向東盟、非洲、拉美等地區建設10個國際技術轉移&&,“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員已經達到78家。
在聯合研究方面,與共建國家共同資助近4000項聯合研究項目,取得眾多科技創新成果,助力提升共建國家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在人文交流方面,支持5.5萬餘名共建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短期工作交流,培訓共建國家科技和管理人員2.3萬餘人次,“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覆蓋60余個共建國家,培養的眾多科技人才已成為共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開放交流合作是科技創新的底色,中國科技開放的大門將會越開越大。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謝謝大家。
[ 2025-09-18 16:19:06 ]
最後一個問題。
[ 2025-09-18 16:21:32 ]
近年來,“中國天眼”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並陸續産出成果,非常振奮人心。我們知道,科技基礎設施與條件&&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請問“十四五”期間,在這方面有哪些進展和成效?
[ 2025-09-18 16:25:45 ]
這個請龍騰副部長回應。
[ 2025-09-18 16:26:03 ]
“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推動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系統部署了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設施&&建設。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設施&&體系,有力支撐了我國重大科研任務和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一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圍繞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國布局建設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在探索科學前沿方面,許多成果實現了國際領跑,正如您剛才所説,“中國天眼”發現了超千顆脈衝星,遠超其他國家發現數的總和,為探索宇宙奧秘貢獻了中國力量。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散裂中子源解決了大型裝備無損檢測的難題。在支撐産業創新方面,通過核聚變、光源等設施的建設,推動了超導産業發展壯大。
二是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為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十四五”期間,我們重點加強科學數據統籌和服務能力建設,促進科學數據整合集成與開放共享。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數據總量已超過了270PB,也就是27億億字節,比“十三五”末期增長了5倍。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的國際影響力也顯著提升,例如,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牽頭研製了第一個微生物數據的國際標準。
三是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寶貴的戰略資源。“十四五”期間,我們重點加強了資源庫基礎條件建設,提升資源保藏與開發應用能力。現有的31個國家庫資源保有量穩步提升,已保存動植物種質資源550多萬份,微生物菌(毒)種超過60萬株,各類標本資源3900萬號,其中微生物資源、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的保藏總量位居世界前列。
四是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支撐國家重大需求提供第一手長期觀測數據。目前,我國在相關領域布局建設了167個國家野外站,獲取長期、連續的野外科學觀測數據,為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工程安全、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例如,我國始建於1955年的“寧夏沙坡頭沙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積累了長達70年的野外科學觀測數據,有效服務於“三北”工程區的防沙治沙。
此外,我們還積極推動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目前已有14.7萬台(套)單價在50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納入了國家網絡管理&&,向全社會開放共享。還積極組織實施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務於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以及新疆資源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謝謝。
[ 2025-09-18 16:27:52 ]
謝謝陰和俊部長,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裡。大家再見。
[ 2025-09-18 16:2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