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徵路:在紅軍小道感受精神傳承
2019年06月19日 09:15:5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5公里多的紅軍小道上,有對歷史的深沉銘記,有對意志的生動寫照,更有對精神的不息傳承

    在江西于都縣祁祿山鎮金沙村,保留著一段紅軍小道。時而依山,時而傍崖,85年前,中央紅軍的一支部隊就在這裏秘密進發,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在主題採訪活動中,再次踏上長徵路的記者們來到這裏,重溫當年的艱辛徵途,感受不變的初心使命。

    這天的雨下得有些急。連日雨水,只容一人通過的小路泥濘不堪;山勢陡峭,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山溝。被雨水打濕的路特別滑,眼看著一位媒體同行摔了兩跤。即使穿著雨衣、打著雨傘,全身仍然濕透,鞋子也全部被泥水浸濕。走在這樣的紅軍小道,歷史倣佛從教科書中鮮活地呈現眼前。對腳下的路自然多了一份理解,對長徵有了更切身也更深刻的感受。

    這是一種深沉的銘記。隨著鄉村路網的建設,這條山路當地人現在已經很少走了,但慕名而來感受紅軍長徵的人卻有不少。一路上,當地老表(老鄉)對紅軍的記憶都非常清晰:這處思源井,是當年紅軍補水的地方;這片野生油茶林,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對長徵歷史的回望、對紅軍隊伍的情感,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的集體記憶,融入了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

    這是一種意志的寫照。腳下走的是當年的路,心中感慨當年的難。一路上雖然風雨交加,但我們有雨具,有每隔一段距離的補給,有鄉親們的安全防護,甚至在終點還有準備好的姜湯。當年的紅軍戰士們呢?腳上穿的是草鞋,前方有堵截,後方有追擊。“紅軍不怕遠徵難”,一個“難”字,濃縮了艱辛的徵途,又表達出“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漫漫徵途,多少人在千難萬險中跋涉,多少人在槍林彈雨中戰鬥,多少人在壯懷激烈中犧牲,多少人在上下求索中堅定。正是他們舍生忘死、淬煉成鋼的壯舉,標定歷史的界碑,鑄起精神的豐碑。

    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長徵,正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如果説一路上的泥濘讓我們體會到當初的跋山涉水,那麼山腳下的發展面貌折射的就是關山飛渡後的勝利。就在紅軍小道的山下,當地貧困戶建起了一片黃金蕉的種植基地,發展起豚鼠飼養、野生蜂蜜等産業,決勝全面小康信心滿滿。長徵永遠在路上,咬緊牙關才能一路向前,矢志奮鬥就能抵達遠方。對每個人來説,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創造新的更大奇跡,就是長徵精神的弘揚,就是長徵故事的延續。

    5公里多的紅軍小道,只是兩萬五千里長徵極短的一段,帶給每個記者一身泥濘,也讓我們對長徵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回程路上,在一位媒體同行的朋友圈看到這樣的感慨:“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即使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走上一公里都唉聲嘆氣,難以堅持。一個人如果有了信仰,即使山高水遠,艱險重重,也能不懼生死,勇往直前。”那些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奇跡,那些凝固了時間的印記,照亮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勇往直前的道路,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54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