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藍圖這樣變為現實
2019年06月19日 09:16:43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編者按

    人工智慧何日走進現實?在高速發展的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下,曾經遙遠的科幻場景正離生産生活越來越近。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16日致天津世界智能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把新一代人工智慧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産業優化升級、生産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

    隨著身邊的智能服務越來越多,許多人好奇,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也有人擔心,人工智慧是不是安全可控,相應的治理能否跟上?本期我們邀請科技界、企業界、學術界名家,為人工智慧的科學發展、理性應用解疑釋惑。

    嘉賓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萬鋼

    浪潮集團董事長 孫丕恕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 劉剛

    1.需求牽引中國人工智慧發展

    光明智庫: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人工智慧有哪些應用?

    萬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理念,要求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2018年以來人工智慧應用領域快速拓展,主要體現在智能制造、智能駕駛、智能服務、全媒體融合等領域。在智能制造方面,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效能初顯,主要表現在: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的全流程數字化;跨行業資源的高度整合促進了精細、高效的專業分工;跨領域研發融合加快了制造業技術進步,提升了産品的品質和效率;制造業智能化創造更多高品質就業。

    智能服務就在我們身邊,體現在社會治理、消費服務等方面。“智能+”推動社會治理高效、精準,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建設社會信用體係提供了很大幫助。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等提升了整個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水準。“智能+”也使網絡商務向個性化方向拓展,網購、消費旅遊、健康養老等服務的水準和效率得以提高,服務機器人、無人商店、機器翻譯、共用汽車等行業的新産品、新服務,使大家耳目一新。特別是無線支付的普及推進了金融科技的現代化,廣電、報刊、網絡等全媒體高度融合,通過多維度的資訊獲取、全景化展示、個性化資訊推送等,實現了社會意見的充分互動。

    總之,人工智慧技術已經開始嵌入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有望有效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效益,完善社會服務、提高治理水準,增加高品質就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劉剛:我們通過連續幾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的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發展非常快,六類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投資者、AI大學科研機構、非大學科研機構、作為連結者的人工智慧會議和産業聯盟以及地方政府。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的發展不僅取決于每類主體自己怎麼做,更取決于六類主體如何相互聯繫和協同。

    中國的人工智慧科技産業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産業部門,第二部分是融合産業部門。融合産業部門是在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技術融合中産生的。隨著核心産業部門技術日益成熟,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領域越來越廣泛。目前,我們已經觀察到人工智慧技術出現在18個應用領域,成為改造現有産業的重要驅動力量。未來,融合産業部門的發展是引領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發展的主導者。

    從投融資情況看,人工智慧企業2018年的融資額是2017年的2.04倍。與2017年相比,2018年兩個産業應用領域融資額大幅度增加,一是科技金融,二是新零售。從地域分布看,融資額最高的是江蘇省。同時,我們把人工智慧企業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其中,應用層人工智慧企業佔比為75.2%,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發展中,許多科技創新是由産業界率先啟動的,這充分説明中國的人工智慧科技發展是由需求牽引的。

    孫丕恕: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新一輪大潮正在到來,這次是真的來了。一個間接的證明就是,近兩年浪潮的AI伺服器出貨量增長了10倍以上。可以説,中國企業已經將人工智慧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智能制造、無人駕駛、基因研究、智慧醫療等。以一貸通為例,我們基于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商業價值與信用評估體係,可向中小微企業提供不見面、純信用、即時到賬的一站式貸款服務,有效解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這就是個很好的AI應用場景。我們有理由相信,10年後幾乎所有應用和服務都會包含AI,這也將推動人工智慧産業鏈快速發展。

    2.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開放

    光明智庫:人工智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它的發展對就業和人才培養帶來了什麼變化?

    萬鋼:2018年普華永道發布的《人工智慧和相關技術對中國就業的凈影響》的報告預測,未來20年中人工智慧將取代工業、農業和建築業等行業中26%的工作崗位,但是隨著智能化水準提高,同時將在以服務業為主的行業中創造38%的額外就業機會,實現12%的崗位凈增長。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人工智慧的學科體係建設,培養掌握人工智慧知識並能應用于相關産業的各類科技人才。目前,中國科協通過省會合作等形式在高校的非資訊類本科專業進行嵌入式、補充式教學,加快培養人工智慧應用型人才,一些企業和高校院所聯手推進産業升級中的職工培訓轉崗,我國的人工智慧教育、人才培養和就業體係正在逐漸形成。

    劉剛:目前,我國共有94所大學設立了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二級學院和研究院所。2018年,94所大學新成立了40家人工智慧學院和研究院。同時,中國人工智慧企業24.22%的核心人力資本接受過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教育,19.80%的核心人力資本擁有在國外企業工作的經歷。從核心人力資本的前期學習和工作經驗看,中國的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模式是高度開放的。

    3.加強平臺建設,促進跨界融合

    光明智庫:為了推進人工智慧發展,企業、科研院所和政府各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萬鋼:2019年初,我們進行了一項調研,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反映,自“中興事件”以來,大中型企業和他們合作意願加強,由此看來,外部壓力正在轉化為內生動力。

    一定要加強平臺建設,促進跨界融合。人工智慧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多領域融合的産業,要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拓展並取得應用成效,就必須構建開源開放的共用平臺,服務産品開發,營造産業生態。人工智慧專項啟動伊始,我們就以企業為主體,構建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語音辨識和智能視覺等開放平臺。去年我們調研了自動駕駛平臺,這個平臺已經匯聚了演算法、晶片、感測器、作業系統、通信設備、數字地圖、汽車零部件企業等眾多領域的企業與院校,構建了開放、共用的創新生態。130個國內外合作夥伴開展了100多個項目的研發。我相信,5G的推廣應用,將為智能制造、自動駕駛、智能醫療和智慧城市等插上騰飛的翅膀。

    從國際經驗看,近年來,美國、歐盟、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先後對人工智慧發展進行了係統性布局。各國AI的政策關注點與預期目標都各有特色,但是在以下四個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著力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技術;加快市場應用,推動産業升級;關注倫理法規,創造良好環境;加強交流溝通,推進國際合作。這也應當是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幾大著力點。

    劉剛:誰在投資中國的人工智慧?在金融機構投資者中,排第一的是紅杉資本。在非金融機構投資者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它們一方面積累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改造和賦能傳統産業。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的協同推進機制正在形成。其中,國家的戰略引領、市場需求的強力牽引、産學研協同創新、創新生態係統的高度開放性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共同構成了我國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發展的協同推進機制。因而,我們判斷,中國的人工智慧科技産業即將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同時,我國政府和産業界需要在培育數據生態優勢、推動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應用場景開放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作出進一步的努力,實現中國人工智慧科技産業的大發展。

    孫丕恕:以浪潮集團為例,我們是一家“雲+數”的新型互聯網企業,最早是做計算起家,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都離不開算力這個基礎。我們基于雲,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也為各種AI應用提供數據,基于算力、計算、雲技術和相關數據來賦能相關行業,推動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建設政務雲,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政府數據,幫助政府實現數據的共用、開放。

    4.技術創新必須嚴守法律法規

    光明智庫:6月17日,《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出臺,引發了網友對信息安全等問題的關注。我們應該如何趨利避害,確保人工智慧安全可控可靠?

    萬鋼:新一代人工智慧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方面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研究新的策略。

    首先,要積極推進人工智慧領域建規立法,規范保障應用實踐。技術與立法必須齊頭並進,才能為各種智能産業應用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國的人工智慧立法工作還沒有全面開展,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工智慧發展以探索前沿科技為主,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如何實施審慎監管,既規范市場行為,保障用戶和社會利益,又不阻礙早期技術創新,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同時,人工智慧技術涉及面廣,應用領域寬,其立法工作需要技術、産業和法律專家跨部門、跨行業協同攻關。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要初步建立人工智慧的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係,形成人工智慧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讓技術創新運作在法律和規范的軌道上。

    其次,要著力構建人工智慧的安全發展戰略。在研究開發人工智慧技術時,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運作安全是所有智能係統中“一票否決”的決定性因素。例如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首先就要關注駕駛員、乘客和行人的安全,把保障安全的功能放在科技研發的首位。尤其是智能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在為我們帶來精準服務和個性化便利的同時,也易于收集和分析個人隱私數據、行為偏好,我們要有明確的制度和法律來應對。

    最後,要加快人工智慧的道德倫理研究。2019年4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以“建立對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的信任”為主題的倫理準則,倡導建立“以人為本、值得信任”的人工智慧倫理標準。國內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亟須由技術專家和人文社科領域專家共同努力,探索人工智慧發展前沿所面臨的倫理難題,使人工智慧的研發設計符合正確的價值導向,確保“人工智慧為人類服務”。(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茜、陳建強、王斯敏、張春雷、蔣新軍、馬雪)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54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