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作品應“沾泥土、帶露珠”
2019年06月18日 09:41:01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當下,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決戰決勝期。出版界記錄並展現了這一偉大事業進程及成果,讓在脫貧攻堅時代洪流中應運而生的優秀圖書與廣大讀者見面。以書為媒,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理解、支援並參與其中,既是出版人的光榮責任,也是其義不容辭的使命。日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優秀脫貧攻堅相關圖書的策劃或出版人,請他們談談這些作品出版背後的故事。

    有點有面, 講好扶貧大事

    當下眾多出版單位紛紛聚焦脫貧攻堅題材領域,策劃和出版了一係列題材豐富、有點有面的扶貧圖書,通過論述摘編、文學作品、培訓教材等形式呈現,其中既有扶貧政策的解讀,也有扶貧成功案例的剖析;既有扶貧理論的探索,也有扶貧實踐的歸納總結,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係統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揭示了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的基本特徵和科學規律,精辟闡釋了當前及下一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和實現途徑,對于廣大脫貧攻堅幹部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脫貧攻堅幹部培訓十講》《脫貧攻堅前沿問題研究》,作為第二批全國扶貧教育培訓教材,宗旨是“領會根本遵循,提升攻堅能力,呈現偉大實踐”。其中,《脫貧攻堅幹部培訓十講》主要是對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基本問題、基本政策進行闡釋和解讀,旨在為各地開展脫貧攻堅幹部培訓提供一本基礎性教材;《脫貧攻堅前沿問題研究》則立足脫貧攻堅新階段,選擇脫貧攻堅領域15篇研究成果編寫成書。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的典型模范和先進人物事跡,可以鼓舞和動員全社會進一步形成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強大合力,有助于堅定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脫貧攻堅先鋒(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事跡)》,將在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典型模范和先進人物事跡,以出版物形式記載下來,並通過這種形式講好中國扶貧故事。

    相較而言,文學作品聚焦脫貧攻堅領域則顯得更為靈活、豐富,其中有聚焦扶貧案例剖析的紀實性文學作品,如廣東人民出版社的《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井岡山的答卷》、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等;有展現當下優秀扶貧幹部忠誠奉獻精神的長篇小説,如春風文藝出版社的《戰國紅》等;有書寫扶貧經歷、講述其中感悟心得的文學作品,如藏區支教自傳體小説《雪蓮花》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一個女幹部的扶貧手記》已由團結出版社出版,長篇紀實文學《健康扶貧之天使暖人間》已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詩歌集《遇見紅水河》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與此同時,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更加直觀地呈現扶貧工作歷程及成果,會更符合當下的閱讀習慣。如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圖説怒江扶貧與跨越50年》,入選中宣部2018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該書以宋林武和宋媛父女兩代扶貧人親歷者的視角,用600多幅照片、近40萬字圖文並茂地記述了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從1968年至2018年的扶貧開發與社會巨變,成為中國創造人類減貧奇跡的生動記錄。

    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

    脫貧攻堅成績的取得,背後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在看到王慧敏老師(筆名勞罕)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長篇通訊《心無百姓莫為官——習近平同志幫扶下姜村紀實》,我們就約請其寫一部同名報告文學作品,內容就是關于下姜村是如何脫貧奔小康,並帶動周邊村莊走向共同富裕的。”《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一書責任編輯余慧琴表示,她和她的同事都認為,這樣的作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的時間契機下,是非常有意義的。

    《戰國紅》責任編輯姚宏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部主題先行的作品,《戰國紅》是基于我們對新時代的關注、把握,由社裏率先策劃並聯繫作者進行創作。沒有這個大的前提,這部《戰國紅》不可能出現在讀者面前。”

    在姚宏越看來,當下的圖書編輯要積極踐行並提升“四力”,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群眾,與時代同行,編輯出版的作品才有人民,有感動;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既要見人之所見,也要見人之所未見。

    《雪蓮花》以藏區支教扶貧題材的自傳體小説形式出版,可謂是責任編輯陳彥瑾一次“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編輯經驗。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最初的小説稿並不是這個名字,也不是以扶貧為主題,主要是作為作者江覺遲10年前暢銷書《酥油》的姊妹篇,講述了其藏區支教生活經歷。

    “讀完《雪蓮花》初稿後,我就在想,如何找到這部作品與今天讀者的一種情緒共鳴?”陳彥瑾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對于這部作品的最初思考。在她看來,《雪蓮花》和《酥油》雖然同樣寫支教,但時代已經不同了。“今天我們處于一個大時代中,什麼是大時代?大時代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而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其中最強烈的訴求之一,因此,扶貧才成為今天文學創作中體量最大的一種題材。”

    經過充分了解,陳彥瑾發現,江覺遲在藏區不但支教,還參與了當地政府開展的文化扶貧、産業扶貧,深入牧民家中做扶貧摸底排查工作,這方面有大量生動鮮活的故事,簡直是一個未開掘的創作富礦。于是,陳彥瑾鼓勵江覺遲對原稿做了大幅修改,補充了大量故事情節,修改了結構、線索以及一些人物。

    當江覺遲寫出《一百歲都有吃的》《歌聲多麼動聽》《山岩絕谷》等扶貧章節時,陳彥瑾感覺是那座“富礦”開始往外噴涌了。陳彥瑾説:“江覺遲大概花了一個月時間改稿,我們每天溝通,直到彼此都滿意。最終呈現出來的文本,我覺得非常滿意。”

    跳出俗套,去除淺表化概念化

    針對當下涌現出的眾多扶貧題材作品,姚宏越表示,這是出版社的正常反應,“大家都把目光放在扶貧上,這説明瞭扶貧確實是中國當下的重中之重。”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越來越多角度不同、題材不同的扶貧作品走向市場,這其中難免有一些倉促而成、急功近利之作,如何做好這類圖書的出版?出版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講述了各自體會。

    在陳彥瑾看來,扶貧題材作品,既要跳出一般扶貧故事的俗套,更要跳出一般扶貧故事淺表化、概念化的窠臼,要“沾泥土、帶露珠”,這就對創作者提出了高要求,要有經驗積累、厚積薄發。陳彥瑾説:“精品圖書應該是時代生活的晴雨表。在今天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的扶貧題材作品中,出版者有責任和義務,像淘金者一樣,從脫貧攻堅這股時代洪流中,淘洗出真正能夠以鮮活生動的藝術表現力寫出這一時代的特徵和社會情緒的精品之作。”

    姚宏越認為,一部優秀的扶貧題材作品,應是出版社策劃選題和作者有感而發的重疊之作。“我們的創作與出版,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面對脫貧攻堅這一重要而宏大的時代命題,通過高品質的精品力作進行表現、反映和書寫。”

    對于一些單位而言,做好扶貧題材圖書也是其深耕主題出版的結果。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董事長鮑洪俊在《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的研討會上表示,出版界同仁對做好做精做強主題出版的使命擔當達成了共識,《心無百姓莫為官》一書就是對這種共識的具體實踐,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是出版人責無旁貸的使命。(記者 李婧璇 王坤寧)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52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