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點多鐘,開鏡儀式結束後,中國日報記者陸中秋借助現場微弱的燈光,用手機向後方編輯傳圖,以最快的速度發出了“全國主流媒體聚焦‘南粵古驛道 海上新絲路’”大型新聞採訪活動的第一篇攝影圖文報道。隨後,光明網等多家媒體陸續發布的稿件,不斷刷新採訪活動微信工作群的手機屏幕。近百家媒體攝影記者們以各種方式與時間賽跑,將相機中最精彩的圖片通過不同的新聞載體傳向祖國各地……
聚焦“一帶一路”,推動新聞攝影理論實踐
5月31日至6月3日,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和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全國主流媒體聚焦“南粵古驛道 海上新絲路”大型新聞攝影採訪活動在廣東珠海、肇慶等地舉辦。來自中央和部分省地市縣及港澳地區主流媒體近百名新聞攝影記者參加採訪活動。
2016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等重要講話精神,助推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響應“一帶一路”與創建“文化強省”戰略,廣東省創新地開展了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並連續四年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部署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三年多來,廣東省政府通過整合各種資源要素進行科學策劃,有力推動了沿線文化、旅游、生態農業等産業的發展,南粵古驛道重新煥發活力,全省特別是粵東西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有力地促進鄉村振興。
以新聞攝影獨有的方式記錄、報道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發展的新成就,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組織攝影記者走基層,推動新聞攝影理論實踐與學術交流的重要活動之一。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徐祖根説,廣東省及其南粵古驛道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海港和陸上通道,如今又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放前沿。一個月前,北京召開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個月後,我們選擇南粵古驛道作為採訪點,是因為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我們記錄南粵古驛道的興衰演變,就是記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記錄新中國70年艱苦奮鬥尤其是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我們傳承推介古驛道文化,就是宣傳説明“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和願景,讓世界理解“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實質。攝影記者是新聞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記錄時代、傳播信息等重要責任,我們冒着酷暑和陣雨,來到南粵古驛道,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活動,深入農村工廠,深入基層一線,用優良作風拍攝優秀作品,真實反映時代變遷,真切聚焦社會生活,真情記錄人民憂樂,傳遞真善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全面、準確、真實、生動展示中國形象。
努力增強“四力”,強化攝影記者時代擔當
“主流媒體聚焦讓我有機會和很多攝影前輩面對面交流,共同採訪。”來自江西贛南日報記者陳地長激動地説。這是一次難得的業務學習和理論實踐的好機會,參加活動的攝影記者不乏像長江韜奮獎獲得者、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朱金平這樣的老師。他説,雖然是第一次參加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組織的聚焦活動,很多人還不熟悉,但大家在採訪經驗的交流中卻沒有一點陌生感。新聞攝影人的組織感和歸屬感在這種傳幫帶的業務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全國主流媒體聚焦“南粵古驛道 海上新絲路”,讓珠海、肇慶等地産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文化旅游、生態保護等方面的亮點,在短時間內有了一次系統、深入、集中地大規模傳播。全國主流媒體聚焦南粵古驛道,將進一步推動珠海對外宣傳,讓古驛道煥發出蓬勃生機。
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新時代推動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在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淮安日報社攝影記者曹政半蹲在&案下,換了兩次鏡頭拍攝國家非遺——佛山綵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玉榕帶領“學習人”用魚鱗片等材質製作綵燈的手法。5月31日當晚,廣繡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梁秀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廣彩技藝傳承人翟惠玲,以及俊合號手拉壺非遺傳承人謝思逸等多位非遺大師在燈光下,手把手指導“學習人”傳授“綵燈”“陶塑”“廣彩”技藝的生動場景,成為攝影記者的重點拍攝對象。與此相鄰的梅溪牌坊處,當地二十多位古民樂大師們,用原生態的現場演奏與攝影記者們扛着長槍短炮按下連續不斷的快門聲,形成了古典與現代的“最美合音”。
香山古驛道是本次採訪活動的重點區域。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確定的11個古驛道之一,它主要對接澳門和海外,是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通道,也是古代南粵出海連通“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攝影記者們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溫,一路急行。為了及時趕到下一個採訪點,記者們必須要在一個多小時內,完成近十公里的往返步行和圖片採集。
在香山古驛道“曲水流泉”建設點,來自光明日報的閆匯芳和經濟日報的高興貴兩位攝影記者,將鏡頭對準了廣州“三師”專業志願委員會的學生和導師。“三師”專業志願委員會聯合多位來自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以及廣州、珠海等地的國內知名勘察設計大師和建築、規劃和工程專家在香山古驛道推出“遠芳驛站”“曲水流泉”“心悅池”“煙波潮涌”四組“大師小築”美麗宜居鄉村行動示範項目,用建築載體彰顯區域文化,打造特點鮮明的建築文化創意産品。
而在相距珠海約300公里的肇慶市德慶縣官圩鎮金林水鄉,冒雨進行的2019南粵古驛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賽(第二站·肇慶德慶)中,攝影記者們或身穿雨披,或頭戴斗笠,或腳纏方便袋,抱着相機在雨中和運動員奔跑在金林鄉的古村古巷道中,用特殊的鏡頭追錄雨中賽事。很多記者在渾身濕透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工作。他們開玩笑説:“相機還沒罷工(指相機被雨淋濕後産生的故障),哪有人先撤退的道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8日,“全國主流媒體聚焦‘南粵古驛道 海上新絲路’”大型新聞採訪活動累計編發多媒體稿件500余篇(包括圖片、文字、短視頻、網絡、報紙版面),網上累計閱讀量達6000多萬。
用鏡頭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是新聞攝影記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為不斷提高新聞攝影記者的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近年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以全國主流媒體聚焦的形式,先後在福建漳州、浙江衢州、四川興文、安徽六安、甘肅張掖、湖北神農架、山東日照等地舉辦了數十次大型採訪活動,組織近千名新聞攝影記者深入基層採訪,同時還舉辦了數十場新聞攝影高峰論壇,不斷強化理論研討和經驗交流,進一步提高新聞攝影記者的“四力”。(季春紅)

6月2日,攝影記者在肇慶市德慶學宮採訪一年一度的“開筆典禮” 季春紅 攝

光明日報記者閆匯芳冒着高溫在香山古驛道採訪 季春紅 攝

攝影記者用無人機航拍“港珠澳”跨海大橋 季春紅 攝

5月31日,攝影記者在珠海前山鎮梅溪村梅溪牌坊前採訪 趙建偉 攝

6月1日,在珠海市唐家灣金鼎鎮會同村,攝影記者採訪中印名廚合力創新美食——“泥燴雞”製作過程 趙建偉 攝

6月1日,在珠海市唐家灣金鼎鎮會同村,攝影記者採訪古箏演奏家蔡文峰 趙建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