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徵路:踏尋足跡 感悟初心
2019年06月12日 10:29:2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編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85年前,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等地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徵。20多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于都,在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地紀念碑前,號召全黨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繼往開來再出發。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本報從今日起開辟“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欄目,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挖掘感人的長徵故事,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通過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用革命精神啟迪未來。

  連日大雨,江西于都河水勢日漲,車過渡江大橋,5分鐘抵達對岸。

  85年前,8.6萬余人面對于都河,爭分奪秒,整整3天,渡河遠徵。

  歷史跨越85年,濤濤于都河,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現在——1934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南渡于都河,踏上了長徵路。

  往哪裏去?該怎麼走?無論是戰士還是老百姓,絕大多數人並不知情,但都有一個信念:跟著黨走。

  當年于都河畔,寒氣襲人,人山人海,為盡快搭設浮橋,群眾把門板、床板甚至壽板都拿了出來。老鄉們一面跟著紅軍走,一面將雞蛋、糯米團等往戰士口袋裏塞,久久不願離去。時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楊得志後來回憶:“寒氣很重了,我們回首眺望對岸打著燈籠、火把為紅軍送行的群眾,心裏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覺。”

  據史料記載,中央紅軍長徵途中共進行了380余次戰鬥,犧牲營以上幹部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爬雪山過草地,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是怎樣的初心和信仰,激勵著這支隊伍百折不撓,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出于都縣城一路向東,一個多小時方才抵達段屋鄉寒信村。

  肖東洋老人拿出一本淺紅的烈士簿,一頁一頁翻過,最小的才14歲,1934年後再無音訊。寒信村當年百人參加長徵,最終回來的只有一人。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一路採訪,一路感動,有時不得不停下筆,擦拭涌上來的淚水。出發前夕,于都人民母送子、妻送郎當紅軍,僅僅一地便補充兵員2萬多人;于都人省下自己的口糧,僅1934年5至8月便幫紅軍籌糧79390擔……段屋鄉圍上村銅鑼灣村村民段九長,就是在那個時候參加了紅軍。

  銅鑼灣,紅一軍團長徵出發地,也是紅一軍團軍部所在地,段九長背著發報機過草地的故事,十裏八鄉耳熟能詳。

  村民段春華向我們講述了爺爺段九長的故事:“動員會開完,爺爺就當了紅軍。”因為身高體壯,時年39歲的段九長抬著發報機跟隨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身邊,近10名保護發報機的戰士陸續犧牲,最後只有他和另外一位戰友,歷經千辛萬苦把發報機抬到了延安。解放後,段九長回鄉務農,一次進京看望毛主席,主席留他住下。臨走時,段九長謝絕了錢物,只帶回老家一壇酒。之後,毛主席聽聞段九長仍住在茅草屋內,便寄來300元錢。段九長這才蓋起了幾間矮房,卻又將省下的120元寄回了北京。

  “爺爺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不要給政府添麻煩,國家現在還不富裕!”段春華介紹,村幹部來慰問,老人家總説自己沒有什麼要求,可有的事他卻特別熱心。雖然過雪山時腳趾凍掉落下殘疾,可只要村裏和周邊學校需要,老人總會去給大家講長徵故事。86歲高齡時,段九長還帶著年輕人,為村裏和周邊幾個村拉電線。“看到通電,爺爺笑得合不攏嘴。”段春華説。

  如今行走寒信村,700多平方米的遊客接待處即將落成,村民的二層小樓拔地而起。“黨和政府沒有忘了我們老區人民,這兩年搞鄉村旅遊,每人平均年收入保守説都上了1.2萬元。”村支書肖福春説不出的自豪。

  正值高考結束,肖福春告訴我們,每年高考後,村裏都要在祠堂擺下學子宴,第一句話便是要告訴大家:“勿忘黨恩,勿忘先輩,走好新的人生路!”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5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