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編輯們一起審閱版面
工作20年,從未請過一次公休假,卻常勸員工多休息;面對“唱衰紙媒”之聲,他銳意創新,用一個個新聞名欄目、名專欄勇敢説不;身居報社總編輯要職,他是同事眼中最接地氣兒的師友、實實在在的“女兒奴”……
2019年4月17日,合肥報業傳媒集團合肥晚報總編輯楊傑積勞成疾,累倒在新聞工作崗位,人生的齒輪永遠定格在41歲。
懷揣夢想的行動派

楊傑生前照片
在大學同窗摯友楊勝的記憶裏,楊傑才華橫溢,文采飛揚,算得上上世紀90年代安徽大學的“風雲人物。”
1999年7月,楊傑大學畢業後,進入合肥晚報社(合肥報業傳媒集團前身)工作,歷任江淮晨報記者、編輯、總編輯、合肥晚報總編輯等職務。
現任江淮晨報副總編輯的陳曉敏是楊傑的師姐,也是楊傑剛入職的指導老師。“入職第一年,我就對這個勤奮又有才的小夥印象很深。”陳曉敏説,楊傑文字功底紮實,對新聞點把握獨到。記者生涯,楊傑先後獲得“安徽省宣傳文化領域首批青年英才”“合肥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等多項榮譽;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安徽新聞獎”等各類新聞獎項。
從記者到編輯再到老總,楊傑的角色在變,不變的是他對工作的大膽創新和精益求精。在江淮晨報工作期間,楊傑推出了“晨報地理”、“記者幫”等安徽新聞名欄目;創造了安徽省首個專門的報紙公益品牌欄目“江淮微公益”;策劃了“江淮晨報星期天”周刊,改變過去都市報不重視周末市場的習慣。在楊傑的帶領下,近年來,合肥晚報出色完成了“大建設十年”“合肥新詞典”“抗擊暴雪影像志”等多項重大主題的全媒體策劃。

楊傑生前的辦公桌
“楊總還直接參與策劃推出了ZAKER合肥項目,這也是合肥市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一次重大創新。通過合肥晚報與ZAKER的合作,合肥市擁有了首個專門的新聞聚合類客戶端。”合肥晚報社新聞中心副主任葉琳玲説,為配合ZAKER合肥的上線,楊傑推進“中央廚房”采編機制建設,不斷推進傳統媒體向互聯網媒體轉型。“‘合肥晚報’官方微信均佔據主流宣傳陣地前列,合肥晚報直播屢次突破百萬點擊量大關,獲得安徽新聞獎融媒體獎。”
説起研究新形勢下報紙經營業務的轉型,江淮晨報總編輯、合肥晚報執行總編輯季東平對楊傑欽佩不已,“他調整經營模式,加強活動營銷,使整體經營工作保持基本穩定,《江淮晨報》,這個連續虧損多年的單位在他上任總編輯的第一年扭虧,第二年盈利;《合肥晚報》在他主政的第一年甩掉負擔,煥發新生。”
20年“守望”無數個凌晨
楊傑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把報社采編系統“搬回家”的總編,“因為報紙都是夜間付印,無論上不上夜班,每天他都要盯着所有新聞和版面,直到確認沒問題才放心。凌晨1點左右休息成為他的生活常態。”江淮晨報全媒體發布中心編輯部副主任陳彥文説,“遇到重大主題報道,楊總甚至要忙到凌晨3點。”
楊傑對每一個標題、字句、標點的細細斟酌,讓與之共事的編輯又敬又畏。“別人的夜班,12點能下班。楊總的夜班,凌晨2點才能下班。”陳彥文早已總結出“規律”。無論前一天夜班值到多晚,第二天一早,總能在報社見到楊傑忙碌的身影。
過去的七、八年來,因為體內結石,每年楊傑都要住院一段時間。有一年,他發病的時候,正好是過年前報社年終盤點的關鍵時期,他放心不下,把病床變成了辦公桌,在病床前開編委會。
楊傑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曾寫過這樣一篇作文,題目叫《爸爸,大pian子》。文章説的是,楊傑原本答應陪女兒看電影,但卻去加班了,女兒非常不開心,雖然女兒選擇原諒了他,但在文中呼喚:“大pian子爸爸!爸爸,你太不守信用了!你什麼時候回來呀,爸爸。”
然而,家,何嘗不是楊傑心頭最掛念的地方。
熟知楊傑的同事們都知道,他是個實實在在的“女兒奴”。他總是笑着給同事們説,休息日裏帶娃是他最大的放鬆。即使是在休息日裏當“女兒奴”,楊傑也常常為了工作不得不“敷衍”他最心愛的女兒。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依然不斷地處理各種工作事務。
去年7月,因體檢查出肝部重疾,楊傑不得不暫停工作接受治療,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單位同事去醫院探望他,他所談及的話題,他最關心的事情永遠離不開報社的工作。去年,合肥晚報全新推出的AR新聞、合晚Radio等欄目,正是他在病床上的創意。
不收一盒葡萄“最窮”領導堅守原則
楊傑是所有人眼中最忙的人,也是“最窮”的領導。雖然生活不寬裕,但他一直堅持原則。正是這份原則,在報社內部營造出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
合肥晚報廣告經營中心第一事業部主任陳浩稱,對客戶的各種答謝,楊傑一定會想辦法退回。有一次,楊傑與記者一同下鄉採訪。臨別時,村裏給每人一盒葡萄,他拉扯了半天無法脫身,只好收下。可是轉身硬是把錢給了村民。
“有一次,一個廣告客戶辦答謝宴,給楊總的手提袋里加了張一千元的購物卡,楊傑發現後,親自退給了主辦方。同行的同事深受感觸,也將購物卡一併退還。”陳浩稱,“我曾問過他,您每月有這麼高的房貸要還,但實際上每月接觸合作客戶的‘紅包邀請’不會少,為什麼不欣然笑納?”
楊傑曾這樣回答他和同事們的不解:“每個都收與每個都不收,一年下來,區別也是很大的,但是收了,你的人生坐標的區別也會很大。”
在同學楊勝眼裏,楊傑也是一個堅持黨性原則的人,即便到了身體孱弱的地步,仍堅守底線。
“今年1月份,我給楊傑打電話,打算去醫院探望,楊傑説他正從安醫附院高新院區轉到安醫附院績溪路院區,讓我不要來了。”楊勝説,當天下着雨,他得知楊傑正冒着雨獨自在路邊打出租時,當即&&開車來接。“最後還是被楊傑拒絕了。”楊勝説,事後得知,“單位知道楊傑得了重病仍在工作,是給他配了車的,但我這個老同學永遠都是自己的私事從不動用公車。”
房子要還貸款,看病又要錢。有好幾次楊傑家中拮據,還是湊出父母的公積金去醫院治療,但這些他從不願説。後期選擇治療方案時,親戚朋友給的建議是去美國、去北京,但私下楊傑則在了解安醫附院的一個實驗性項目,因為這個實驗項目是免費的,即便到最後,他也不願意增加家人的負擔,更不想增加單位的負擔。
“我們還年輕,年輕就要奮鬥不止”
楊傑常挂在嘴邊的話是:“我們不能對自己松懈,一旦松懈,就不會前進了。我們還年輕,年輕就要奮鬥不止。”這句話為很多迷途人指引了方向。工作之餘,他便不再是“領導”,而成了大家交心的朋友。
江淮晨報經營中心副主任萬備回憶道,2010年,他剛上班不就被委以重任前往南非採訪世界盃。第一次出差就是大場面,楊傑便在出發之前給萬備發來短信“不要有壓力、開心就好、安全第一、身體第一”。這條短信萬備保留至今。
合肥晚報記者周洪的手機裏也至今還保留着楊傑發來的短信。那是2016年洪水,他和同事臨時接到任務去巢湖採訪洪災,楊傑給他發來短信,叮囑“災區採訪,務必注意安全,不要冒險,安全第一”,並讓他轉告攝影記者們更要注意安全,拍照片時注意腳下。
總熬夜的他卻總勸人“多休息”,體恤下屬、主動擔當……這是與楊傑共事過的同事、朋友,對他作出的一致評價。
剛進合肥晚報才一年的年輕記者衛曉敏在得知楊傑逝世的消息後,寫下了《長大後,你有沒有為一個人的離開而淚目過》的悼文。
“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整個人看起來很溫和。是他讓我覺得報社是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作為初出茅廬的新人,他給與了我們最寬厚的待遇,他堅持讓我們堅守在自己喜歡的新聞崗位。”
“有時候在報社看到楊總,他總對我微笑,那個笑容至今仍在我的腦海裏,久久不能揮去。”(記者 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