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提速降費貴在落實
2019年06月11日 09:10:42  來源: 南方日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今年網絡提速降費工作作出專項部署,提出實施普惠制套餐升檔降費、大幅降低套餐外流量單價、針對低收入和老年群體推廣“地板價”資費……清理規范套餐設置,年內再精簡目前在售套餐數量15%以上,推動解決數量多、看不懂、選擇難等問題。三大運營商也在第一時間響應,確保實實在在降費、讓廣大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今年是我國進入提速降費的第5個年頭。從2015年宣布對“國內漫遊零成本仍收費”開刀,到2016年實現“提速不提價、流量不清零”,2017年實現取消手機國內長途漫遊費,再到2018年全面取消手機流量國內漫遊費,提速降費工作可謂一年上一個臺階。與5年前相比,我國固定和移動寬頻平均下載速率提升了6倍多,固定網絡和手機上網流量資費水準降幅均超過90%。單作數字上的比較,確實有不小的提升,但以群眾獲得感來看,應該承認還有很大下降的空間。這從一組數據就看得出,2015年當年,運營商資費水準降幅就超過40%,2018年降低至少30%,今年又提出再降低20%以上,這種持續下降、一降再降的力度,本身就説明運營商還有很大讓利于民的空間,也有能力拿出更有誠意的舉措。

    運營商的讓利空間體現在哪裏?一方面,企業和用戶對降費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用戶理解的“降費”是直接降低通信支出,運營商則通常將“降費”理解為降低單價,這就導致感受上的差異。如根據《2018年通信業統計公報》,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比上年增長189.1%,手機上網流量更比上年增長198.7%,雖然流量單價降低了,但是數量增加了,這讓消費者感受不到實惠,甚至覺得“越降越貴”。另一方面,要承認運營商有不少“套路”。如不限流量的套餐,實際上存在流量使用到達一定數量後就開始限速的情況;“有流量沒信號”,春節回村搶不到微信紅包;同時,不允許消費者根據需求進行自由套餐組合,不允許消費者將用不完的通話時間折算成流量等,被網友戲稱“雞肋式降價”“假摔式降費”。

    消費者要多快好省,運營商就得“口惠”也“實至”。首先,在降低移動資費結構的改革大趨勢下,電信資費不能再像以往一樣,任由運營商自説自話,而需要訂立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比如長期以來,運營商的運營成本比較神秘,這就需要在資訊公開上往前一步,搞清楚運營商到底有多少讓利空間,才能確保降費降到實處。其次,相關部門要出臺更多具體有效的措施,比如嚴格禁止套餐“捆綁銷售”,防止低價套餐搭配額外資費,明確推出“自助餐”項目,讓消費者能夠“精準點餐”,實現“所選即所需”等,確保消費者看得明白、選得放心。最後,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強化監管,通過鼓勵競爭的方式不斷“敲打”運營商,讓消費者自由選擇運營商,讓運營商切實尊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互聯網時代,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資訊網絡已經成為一項基礎設施,現在風生水起的創業項目、無處不在的電子政務,都需要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聯結受眾,而視頻、圖片等多元化的資訊傳播方式,也決定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馬上將要到來的5G時代,這將體現得更為明顯。既然有基礎性的作用,就該拿出普惠性的魄力。當前,降費提速和運營商感知有差距,根本原因是運營商沒有充分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這需要有關方面持續發力,督促運營商拿出更多切實的惠民舉措。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