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萬物互聯,給世界怎樣的未來
2019年06月11日 09:18:40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一名工作人員(右)在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指導參觀者利用5G係統第一視角操控無人機飛行和拍攝。新華社發

    【聚焦5G發展係列訪談之一·智庫答問】

    編者按

    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5G商用牌照,標誌著我國“5G商用元年”正式到來。隨著係統、晶片、終端等産業鏈逐步達到商用水準,萬物互聯的5G時代將以新一代通信技術撬動世界的發展。5G到底有哪些魅力?如何推動5G技術成熟和應用?帶著網友們關心的問題,本版將連續三期聚焦5G,邀請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答疑解惑。

    本期嘉賓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副院長 王志勤

    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 黃宇紅

    華為5G核心網總裁、華為雲核心網産品線副總裁 邱雪峰

    1.如果説4G是“修路”,5G更像是“造城”

    光明智庫:有人認為,5G只不過是更快的4G。真是如此嗎?比起3G、4G技術,5G技術到底有什麼優勢,體現了哪些創新?

    王志勤:3G、4G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5G從移動互聯網擴展到移動物聯網領域,服務對象從人與人通信拓展到人與物、物與物通信,將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引發生産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國際電信聯盟定義了5G的三大應用場景:增強移動寬頻(eMBB)、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和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增強移動寬頻主要面向移動互聯網流量爆炸式增長,為移動互聯網用戶提供更加極致的應用體驗;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主要面向工業控制、遠端醫療、自動駕駛等對時延和可靠性具有極高要求的垂直行業應用需求;海量機器類通信主要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環境監測等以傳感和數據採集為目標的應用需求。5G三大應用場景將全面支撐新模式、新業態的創新發展。

    與4G相比,5G應用場景更加豐富,關鍵性能指標也更加多樣化。5G最突出的三個性能指標是用戶體驗速率、空口時延和連接數密度。5G用戶體驗速率可達100Mbps至1Gbps,是4G的10倍以上;空口時延低至1ms,是4G的1/10;連接數密度可達到100萬連接/平方公里。

    黃宇紅:5G不是某一項技術的突進或突變,而是一係列新技術的創新整合。如果把5G比作一條珍珠項鍊,其中每一顆珍珠就是一項創新技術。5G既繼承了4G的成熟技術,又引入了大量的技術創新,以突破現有網絡無法解決的瓶頸和難題。

    5G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更強的性能。5G速率更高,將帶來極低的時延體驗和更多的連接數量,路燈、水表都能接入5G網絡。二是更多的場景。5G不僅考慮人與人的連接,也考慮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三是全新的生態。5G時代最大的特點是通信行業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如果説4G是“修路”,5G更像是“造城”。5G將通過打造跨行業的融合生態,賦能各行各業,提升全社會數字化水準,成為智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實現“5G改變社會”的願景。

    邱雪峰:與4G網絡相比,5G在數據傳輸速度、接入容量和數據傳輸時延等方面都有較大的飛躍。5G不僅是無線通信技術的升級換代,也是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從無人駕駛汽車到智慧城市,從虛擬現實到現代化工廠,5G將會與多種新技術一起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對于用戶來説,第一個直觀體驗就是速度快,4G時代下載一部2GB大小的高清電影大概需要5分鐘,5G時代可能只需要5至6秒即可完成,超高速的網絡能力將給消費者帶來新體驗,給新産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2.5G時代,無數可能將變成現實

    光明智庫:您所期待的5G時代是什麼樣的?

    王志勤:在5G時代,5G的高頻寬、低時延等特性將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用戶體驗,促進資訊消費從低水準的供需平衡向高水準遷移,助力我國資訊消費持續擴大升級。同時,5G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將會成為我國傳統産業加速技術改造和跨界整合的孵化器,推動工業、醫療、交通、能源等傳統産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提升信息化水準,催生新産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比如,5G與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將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5G可大規模應用于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事業,提供遠端教育、遠端醫療、虛擬現實體育賽事直播等新服務。5G要獲得真正的成功,一定要實現與各行各業的深度結合,成為構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資訊基礎設施。

    黃宇紅:在5G時代,超高的頻寬會給人們帶來身臨其境的全新體驗,比如4K視頻、增強現實教育等;低時延、高可靠連接可以使人們享受到便捷、高品質的服務,比如遠端醫療、機器人保姆、虛擬商城、虛擬銀行等。今年3月,中國移動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完成了全國首例基于5G的遠端腦外科人體手術。

    5G將助力生産方式全面升級。5G將使工廠裏的每一個設備可感知、可控制、可靈活調整,從而帶來生産的無人化、智能化、柔性化,大幅提高生産效率。比如,遠端實時生産控制及監控會大幅減少工人數量,降低成本,提高生産的安全性;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實時收集大量資訊,能夠降低故障率;生産資訊、流通資訊與消費資訊的對接,能夠及時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另外,5G還將助力社會治理水準全面提升。比如,基于5G技術、採用多模式生物識別的身份認證係統,將提高政務辦事效率;空天一體的視頻採集可以實時發現並追蹤嫌疑人員等。

    邱雪峰:5G將開啟新的時代,一個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聯的智能世界。在5G時代,無數可能將變成現實:未來路上的汽車將是無人駕駛模式,所有車輛通過網絡協同行駛,再也沒有堵車、交通事故的難題;貨物可以通過無人機進行運輸,快速送貨到家;盲人可以通過輔助設備感知外界,像正常人一樣出行生活;手表、眼鏡、牙刷等個人物品,以及停車位、垃圾箱等基礎設施都可以連成一體。5G將成為世間萬物進入數字世界的入口。

    新技術通過提高生産力來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産效率,催生出新的産業空間和價值。對于很多行業而言,5G將是重大機遇,萬物互聯將促進新的萬億市場出現。

    3.2020年實現5G商用成多國發展目標

    光明智庫:當前,世界各國是如何推動5G技術發展的?5G網絡建設需要怎樣的布局和政策設計?

    王志勤:世界各國和各國際組織高度重視5G發展,紛紛把5G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領域,積極支援5G發展。比如,歐盟從2012年開始陸續啟動多個重大項目,2016年發布了《歐盟5G行動計劃》,目標是2020年每個成員國中至少有一個主要城市實現5G商用。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也已發布了各自的5G戰略和發展路線圖。美國于2017年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提出“在全國范圍部署5G網絡”,並指出5G網絡部署是提高美國國際競爭力、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首要行動之一,並提出“5G領先戰略”,對美國5G網絡部署給予優惠政策。韓國于2013年發布了《5G行動通訊先導戰略》,提出2020年前實現5G商用的目標。日本在2016年發布了《2020年實現5G的政策》,提出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前實現5G商用的發展目標。我國多次在信息化相關規劃文件中提出積極推進5G發展,開展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和産業布局,通過5G頻譜規劃和牌照發放等政策,積極支援5G網絡建設,提出共建共用等政策措施,鼓勵5G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融合發展。

    黃宇紅:在建設好5G網絡的基礎上,要推動5G在更廣范圍、更多領域實現應用,創造更高的價值。一是推動5G和4G協同發展,以5G支撐公眾、政企市場信息化應用發展。二是推動5G與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緊密融合。三是秉承開放合作態度,與産業生態各類型合作夥伴一起,構建資源共用、生態共生、互利共贏的5G生態係統。四是推廣多模、多頻、多形態的5G終端。五是探索新型商業模式,為客戶提供多維度、多模式的計費模式。

    邱雪峰:目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5G的發展,全球比較領先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對5G進行持續投入,以期在未來10年至20年的競爭中具備先發優勢。從進展看,隨著標準、終端、網絡、産業的逐步完善和成熟,2019年發達國家都會啟動建設5G網絡。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積極布局5G,以加快頻譜發放、更新基礎設施管制政策、清除監管約束等方式,鼓勵運營商投資和建設5G網絡。另外,我國也在加強5G建設,由IMT-2020(5G)推進組組織的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不僅通過一係列測試推進5G技術的成熟,同時也在積極促進5G産業生態的發展。

    5G的産業成功需要運營商關注網絡基礎設施、網絡高效運營和整個生態建設,從以網絡為中心轉變為以業務為中心,從以人為中心轉變為以人和物為中心。隨著5G時代的到來,企業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運營商既需要在全球領域與大的廠商進行協同,也需要主導本地生態鏈的建設,通過開放自己的平臺,與本地中小廠商協同創新,共同打造一個面向物聯網的新生態。

    4.6G真正到來將是2030年以後的事

    光明智庫:有報道稱,日本等國家已經開始了“後5G”及6G的研究,其速度將達到4G的1000多倍。對此,我們應如何看待?

    王志勤:行動通訊以十年一代的速度不斷向前演進,3G于2000年左右正式商用,4G于2010年左右在全球逐步開始使用,而5G將在2020年左右實現商用。6G概念和需求必將是建立在5G技術商用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滿足2030年之後的市場需求。

    有人提出,6G將在5G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物聯網應用的范圍和領域,並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相結合,服務于智能化社會和生活,實現萬物智聯。當前,雖然學術界開始了“後5G”及6G的討論,但6G的願景以及潛在技術方向尚未達成共識,只是處于概念探討階段,6G技術的標準化工作也尚未提上日程,當前仍處于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研究階段。當然,行動通訊一直以來遵循“商用一代、規劃一代”的規律,6G技術必將成為學術界和産業界關注的焦點。

    黃宇紅:“後5G”及6G將進一步融合未來垂直行業,衍生出全新業務,並通過全新架構、全新能力,支撐新一代行動通訊基礎設施的構建,打造6G全新生態,真正實現萬物智聯的美好願景,助力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為應對未來通信係統的業務需求、搶佔下一代行動通訊標準的制高點,很多國家已積極啟動了“後5G”及6G的研究。我國也在積極探索5G之後的行動通訊新理論、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應用。

    邱雪峰:未來10年,行動通訊領域的網絡建設、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等都會圍繞5G開展。雖然現在學術界開始討論“後5G”及6G,但6G的真正到來將是2030年以後的事。

    為了提高速率、提升容量,行動通訊永遠在向著更多的頻譜、更高的頻段擴展。5G擴展到毫米波頻段,而6G將邁進太赫茲時代。

    行動通訊還有一個更偉大的夢想,即縮小數字鴻溝,實現無處不在、永遠線上的全球網絡覆蓋,讓網絡信號抵達任何一個偏遠的鄉村,讓大山深處的病人能接受遠端醫療,讓孩子們能夠接受遠端教育。隨著網絡越來越復雜、運維成本越來越高,未來的移動網絡將成為一個自治係統,能夠學習、預測和實現閉環處理,這已在業界達成共識。

    (學術支援: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互聯網+智媒技術創新中心。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克、劉坤、王斯敏、蔣新軍、周夢爽、覃慶衛)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