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我的資訊應該我做主
2019年06月10日 09:15:57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列印 關閉 

  騎共用單車要讀取通訊錄,看視頻要獲得所在位置,甚至用“手電筒App”也要讀取短信、通話記錄,令人不禁産生疑問:這之間有什麼關係?每當使用一個新的App總會要求用戶同意使用位置、通訊錄等,讓人不厭其煩。更有甚者,不同意將無法使用。

  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獲得越多數據,將會使行銷更加精準,從而獲得更多商業機會。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它傷害的可能是數據源,也就是每個人。越多的數據也意味著越大的泄露風險。經常接到騷擾電話等都是因為個人資訊泄露造成的。所以,數據獲取要有界限,個人資訊保護刻不容緩。對App要嚴格監管,我的資訊我做主,不該獲取的資訊不獲取,已經得到的資訊要嚴格保護。

  《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出臺,推動了個人資訊保護的立法進程,初步建立了個人資訊保護、數據保護的法律體係。但是,這遠遠不夠。互聯網發展速度快,應該不斷完善立法,建立個人資訊和數據保護法律法規體係,做到立法無死角,法治全覆蓋,在數據保護上做到有法可依。

  監管要嚴格,不給鑽空子留余地。中國互聯網經歷了野蠻生長期之後,需要嚴格監管,將互聯網發展納入到法治化軌道。與法律體係完善並行的應該是加大監管力度。由于法律還在不斷完善中,可能會留有鑽空子的空間,這就應該發揮監管作用,不給那些利用個人資訊和數據從事違法犯罪行為的人以機會。

  互聯網企業要有責任心,有邊界意識。數據是現在互聯網企業爭奪的重點,也是互聯網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礎。獲取更多數據,這無可厚非。但是,獲得個人資訊和數據的行為應該有明確邊界,哪些資訊可以獲取,哪些資訊不能獲取,每個互聯網企業都應該有明確的范圍和規則,不能無邊界地隨意索取用戶資訊為自己牟利。

  做好資訊和數據的保護也是企業應該履行的責任。用戶同意把個人資訊交給App,是對App以及背後企業的信任,這其中也存在了一種隱形的契約關係。互聯網企業就應該讓用戶放心。防止在企業內部因為商業利益的引誘而出現“內鬼”,拿著資訊四處售賣。還要加大技術投入,防止不法分子侵入,導致用戶資訊泄露。

  個人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遇到資訊泄露應該及時採取措施。其實,個人在保護資訊方面處于一種弱勢地位。但是,這並不應該成為妨礙我們尋求個人資訊保護的原因。個人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留心需要登記資訊的平臺,遇到資訊泄露案件要及時報警。

  伴隨著互聯網發展,個人資訊保護也會面臨各種新情況。但無論如何,保護好個人資訊和數據一定要不斷堅持和完善。相信通過法律完善、嚴格監管、企業自律和個人努力,個人資訊和數據保護會取得更好的成效。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張澤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30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