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行業中的“疑難雜症”,怎麼治
2019年06月06日 16:31:49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打印 關閉 

    編者按 從文字、圖片到視頻,網絡內容的呈現形式正在不斷豐富。隨着技術的發展、資本的進入,作為新興産業的短視頻也在近兩年異軍突起,成為內容創業的“風口”。然而,伴隨其用戶數量和市場規模呈井噴式增長,短視頻領域出現了抄襲、未經允許被轉載等現象,而且由於短視頻傳播速度快、&&眾多等原因,維權行動面臨重重障礙。在第七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構建新秩序新機制——短視頻版權保護”論壇上,短視頻版權保護面臨的困境被眾多與會嘉賓提起,而尋找突破困境的方法,成為論壇的重要議題。

侵權視頻比原創視頻傳播速度更快,這常常令創作者鬱悶不已。 楊志成 繪

短視頻應用數量眾多,給盜版監測帶來難度。 見習記者 隋明照 攝

    短視頻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表達。由於體量輕便、形式新穎、創作門檻比較低、觀看時間和場景便捷等因素,短視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還有不少用戶成為短視頻內容的創作者。據了解,短視頻已經成為我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最快的産品,通過信息、廣告、粉絲打賞、付費、電商運營等方式可實現多維度變現,已經形成獨立的生態體系。

    然而,作為互聯網領域的“風口”,一些“疑難雜症”也伴隨着短視頻市場的巨大紅利而出現——在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窘境中,以規範求發展的行業主體如何突圍?短視頻內容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內容創作者應該如何保持初心?區塊鏈、電子證據等新興技術是否會給短視頻版權保護指明新的方向?

    在短視頻行業下半場已經鳴鑼開場的今天,從業者們應當如何凝心聚力,防患於未然?在第七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召開期間舉辦的“構建新秩序新機制——短視頻版權保護”論壇上,參與者們紛紛支招,共同探討短視頻版權保護的未來發展方向。

    現狀: 短視頻如何開展 版權保護尚存爭議

    “短視頻現在非常火,這已經是我印象裏今年第四次就短視頻相關問題進行發言或者討論了。”愛奇藝公司法律部法務總監胡薈集這樣説道。

    其實不難發現,從最初的用戶生産內容模式、專業生産內容模式到專業用戶生産內容模式,製作優質短視頻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製作水準越來越精良。以2018年第四季度嗶哩嗶哩網站統計數據為例,專業用戶生産內容的觀看量佔到總觀看量的89%。優質短視頻凝聚了創作者的大量精力,而恰恰是這些頭部內容最容易遭受侵權。短視頻版權保護如果力度不夠,將會極大傷害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在胡薈集看來,短視頻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不能將其當作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來分析。在進一步分析當下短視頻侵權的主要形式時,胡薈集&&,日常遇到比較多的短視頻侵權模式基本上有三類:其一是對熱門影視、綜藝、體育賽事等內容的片段式傳播。以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為例,節目會被切割成單個選手的演唱視頻上傳到短視頻&&進行傳播,致使享有版權的視頻網站點擊量受到嚴重影響,並導致收益減少。其二是抄襲搬運其他短視頻&&的視頻,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快手小視頻用戶模仿日本網絡神曲《PPAP》引發的糾紛,還有抖音視頻訴夥拍短視頻的“《512我想對你説》案”等。其三是短視頻中使用他人的音樂作品等引發的侵權糾紛,這種侵權相較於前兩種更複雜,侵犯的是表演權還是信息網絡傳播權較難界定。

    就短視頻的內容而言,搜狐視頻資深法律顧問溫宇洋認為,經過二次創作後形成的短視頻,如果其符合獨創性標準,也應成為一個新的作品從而獲得《著作權法》保護。比如,有的短視頻舞蹈動作和原來的長視頻相比做了改編,除音樂和表演者自身的演唱和舞蹈動作之外,還加入了一些獨特的音樂,比原視頻更加豐富,這樣便産生了區別於原作品表達的獨創性,這樣的內容是可以作為作品進行保護的。“對於二次創作形成的短視頻,我們最主要的還是看其是不是具有獨創性,看其相較於原作品是不是有可識別的差異,這種差異並不是指思想、意圖或者是創作過程的差異,拍攝手法和技術手段等也均與獨創性無關,最終還是要看其畫面以及表達是不是産生了個性化的表達。”溫宇洋強調。

    困境: 創作者權益得不到及時保護

    短視頻侵權易發,維權卻非常困難。從創作者角度而言,一個專業用戶生産內容相當辛苦,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極有可能在上傳幾分鐘後就被盜版。

    對此,嗶哩嗶哩法務高級經理陳陸敏認為,創作者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難以發現被侵權。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創作者是在其作品發布幾個月後才發現被盜版侵權,發現的途徑往往是由於盜版內容在社交&&“火”了。為什麼難以發現?陳陸敏提到,因為目前短視頻&&有很多,並且,由於侵權作品是全網轉載,作為個體的創作者很難找到對應的維權渠道。畢竟,目前盜版內容存在的&&有很多是沒有投訴渠道的,而即便有投訴渠道,漫長的投訴流程也會牽扯創作者的大量精力,影響其後續創作。對創作者而言,被侵權最大的影響是流量損失,如果盜版視頻比正版視頻更火,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對創作者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

    “目前,&&維權成本高也是個問題。短視頻&&維權主要依靠研發&&監測通知系統,但是系統的使用成本過高。而在人力匱乏的情況下只能採用機械化維權,這會導致反復盜版,出現維權疲憊。”陳陸敏説道。

    阿里巴巴大文娛內容線法務總監李巍認為,現在做維權工作有三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一要有及時發現的能力。其二要有較強的下線能力。因為等創作者提起訴訟時,往往這一內容已經廣泛傳播,對創作者造成了傷害。其三要有快速打擊的能力,因為盜版內容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取證非常困難,但是取證對於維權來説又很重要。因此,針對短視頻的特點,用電子存證的方式會非常合適。

    “作為&&,有再多人也沒辦法實現實時監控。因此,短視頻版權保護一定要法律、技術雙管齊下。一方面需要加強法律層面的修改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技術應用,尤其需要與當下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等技術結合,提高維權效率,節約維權成本。我們追求的是全、快、準,但是,技術畢竟有局限性,包括算法、智能化等是需要不斷訓練進而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李巍提醒道。

    未來: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短視頻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業態,但是與會者認為,學界對其研究還遠遠不夠。目前,短視頻被侵權的情況越發嚴重,如何保護短視頻産業成為眾多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他們並沒有將短視頻版權保護當作一種脫離行業生態的維權行動,而是將其納入整個短視頻産業生態鏈考量,提煉出了當下短視頻版權維護的“辯證法”。

    針對短視頻行業被侵權的狀況,溫宇洋建議,一方面,重新定義“通知—刪除”規則。一般短視頻&&收到通知,都要求提供明確的鏈結地址,但這種方式加重了權利人維權義務,因為即使權利人未提交網絡地址,而是提交了侵權內容的中文名稱、拼音或者英文名稱,也足以定位侵權信息。另一方面,不能僅僅刪除鏈結,更有效的方法是從服務器中直接刪除侵權文件,否則,投訴會一直産生,刪了現在的鏈結又會有新一批鏈結出現,陷入反復維權的困境。

    “短視頻行業增長非常迅速,版權保護力度也在逐步加強,這一過程中,各&&應當自律認真地履行義務,對於一些多次被投訴侵權的用戶,應該列入黑名單,短期或者長期封鎖其賬號。”陳陸敏建議道。

    正如李巍所言,當下短視頻保護不能僅僅依靠一方的力量,而是應該從權利人自身維權訴求的挖掘,到行政部門、行業協會的治理,再到全鏈路衍生以及通過與更多鏈條資源的生態共振,打造短視頻的維權生態治理體系。這其中,首要的是主管部門的治理。通過&&相關管理法規,增大對侵害著作權行為的懲罰力度。

    2018年3月,《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明確規定禁止非法抓取、剪切改編視聽節目的行為,透射出重視版權問題的強烈信號。與會者也建議行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條款,加強法律對版權的保護。而短視頻從業者、發布&&也要加強行業自律,共同維護良好的行業環境。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是未來短視頻版權保護的趨勢。”咪咕法律事務總經理助理顧文揚&&,現在國內一些法院已主動應用了區塊鏈技術,在上海、杭州、廣州和北京都有相關的應用,而且隨着技術發展,前景非常明朗。

    而談及“避風港原則”時,騰訊高級法律顧問、法務經理楊陽提醒道,&&不能濫用“避風港原則”。她&&,“避風港原則”的引入對整個行業有促進作用,可以幫助主觀上沒有過錯的&&規避責任,但不能成為&&不作為的理由。(李雪昆)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2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