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譚海梅:唯真唯實,才不枉這人間真情
2019年06月06日 11:13:04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關閉 

    做新聞,最怕“輕車熟路”。新春走基層,年年在走,選題也好,形式也罷,“走”的時間長了,難免會因“輕車熟路”造成閉目塞聽。如何在選題雷同,形式既定的情況下,不落窠臼,“走”出帶着泥土味的人間真情?作為記者,必須俯下身、沉下心,真誠對待每一個採訪對象,用真心去記錄人間真情,從大眾情感最深層尋找共鳴。《相約零點37分》就是一朵從泥土里長出的真情之花。

    拉近距離破僵局

    《相約零點37分》講的是一對鐵路情侶,在大年三十零點37分站&“碰會”的故事。之所以説碰會,是因為一個跑貨運,一個跑客運,線路不同導致二人相遇太難。春運期間,鐵路人聚少離多的選題並不鮮見,只不過這次是因為愛情。

    《相約零點37分》後續報道節目截圖

    來到西安,我馬不停蹄&&了西安鐵路局了解情況,並安排與兩人見面。為了拉近與採訪對象的距離,我決定先約女孩雷傑見上一面。不是火車上,也不在車站,能讓她最放鬆的地方應該是她租住在西安的小屋。初次見面雷傑很緊張,害羞得滿臉通紅。我告訴她,兩地分居的愛情+婚姻,姐姐我持續了八年,作為女人,我太懂你們堅守的不易。雷傑一聽,瞬間有種惺惺相惜的親近感,整個人也放鬆下來。她拿出給郝康繡的鞋墊,向我這個“過來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我知道,這個女孩簡單質樸,為愛堅守。

    提前制定拍攝計劃

    在確定此選題可操作後,我向陜西記者站站長王新宇匯報了情況。當時臨近春節,報道任務繁重,但站長依然非常重視“鐵路情侶”這個選題,讓陜西站兩大實力攝像:許輝和甘志慶參加拍攝。‍

    “不設計並不代表不參與,不煽情並不代表不用情。”這是站長給我們三人團隊的建議和忠告。我們商定拍攝計劃:單機拍單人,分兩條線三步驟進行。 這樣安排,團隊經過了慎重的考量。

    單機拍單人:主要是考慮到兩位主人公都比較內斂羞澀,雙機位恐怕會給採訪對象帶來心理壓力。

    拍攝時間:除了凌晨,其實我們還有看似更佳的選擇。女方出乘的車往返兩次經過男方工作的榆林站:一次是下午,停靠20分鐘;另一次是凌晨,停靠8分鐘。無論從拍攝光線還是從停靠時間來看,白天是上選。但現實是,白天兩人忙碌在各自崗位,基本見不上面,除非“安排”。於是我們果斷放棄了白天。

    攝像兼記者:西安和榆林兩條線同時推進,但報道團隊就我一個記者。勢必有一條線需要攝像同時承擔起記者的職責。

    站&相約無腳本:這是整條片子的核心,也是在我們把女方和男方單獨採訪之後,得到的答案:記錄!真實記錄。這個答案是受女方雷傑的 啟發。她説起戀愛四年,站&相約各種情況都出現過:郝康上班沒來;他臨時加班錯過;他剛下班穿着制服狂奔而來;他帶着好吃的守在站&……既然四種可能都有,不管是哪種,都是新聞事實。拋開雜念,只做記錄,相信真實的力量會打動人。

    投入真情去採訪

    《相約零點37分》這檔節目,最打動觀眾的是站&上的1分52秒。而作為記者,最下功夫的恰恰是屏幕上呈現最少的、前期對兩人的單獨採訪。

    兩個工作在鐵路基層的90後,得知央視要對他們採訪,心理壓力自然不小。如何讓其真情自然流露,讓他們忘記鏡頭的存在?唯有真誠溝通。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始終堅信一句話:沒有任何道路通往真誠,因為真誠就是通往一切的道路。當記者真的放下身段,沉下心來傾聽,用真心靠近他們,剩下的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記者譚海梅(左)和攝像許輝(右)在榆林火車站採訪郝康(中)

    整個採訪計劃其實是環環相扣的,來不得半點偷懶。雷傑面對記者的情感釋放,為我們在榆林採訪郝康打下非常好的基礎。郝康一見到我就説,“姐,蕾蕾都跟我説了,你也不容易。”我們相視一笑,陌生感頓時全無。採訪中,小夥子金句不斷。我知道他沒把我當記者,我們的對話更像是朋友間的聊天傾訴。

    新聞不是言情偶像劇,必須回歸真實生活。採訪當中,雖然我也多次被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打動,但是心中一直有個疑問:鐵路愛情這麼苦,為什麼不轉行?當我分別問兩人時,他們都沒有回避,直言到“有過轉行念頭,但是又愛這一行”。成片時我將兩人的回答放到一起,雖是平實的話語但是卻質樸動人。後期編輯老師將兩段同期打散,以“你一句我一句”的形式重疊呈現,使得節目呈現效果更有節奏感,更顯生動。

    雙線同時推進,真實記錄貫穿始末。從榆林採訪完郝康,就連夜飛回西安。次日我和另一路攝像甘志慶跟拍女方雷傑出車,前往榆林。出車前,雷傑習慣性地給郝康發了信息“我上車了”,就按照規定把手機上交了。我也發了同樣的信息給榆林站的許輝,此後,我和雷傑都是與外界隔離的狀態。對於站&相約,拍的人和被拍的人,都是未知。

    用心用情才有溫度

    站&1分52秒的短暫相見,毫不誇張地説,我們拍攝團隊的三人是和男女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從車晚點到停靠時間縮短至5分鐘,我和甘志慶陪着雷傑望穿秋水;而許輝那邊,從滿懷希望到尋找無果,他和郝康一樣心急如焚。站&上的1分52秒,大家看到的是男女雙方的真情流露,沒看到的是鏡頭後,我們仨人邊哭邊笑的默契記錄,那一刻“見上真難,見上真好”,是發自內心由衷的感嘆!

    大起大落的“劇情”,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碰撞出的火花讓很多人感慨。“我不下了”“你走了我再走”,這就是普通人的真情,多樸實的情話,帶着溫度直戳人心。有着豐富走基層經驗的央視記者何盈曾經説過,真正能留在人們記憶裏的節目應該像那些長在泥土裏的花,它可能不完美,帶着蟲眼兒,但它是長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我想,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網友評論截圖

    回想這個節目,從最初的舉步維艱,到最後能在新聞聯播播出,讓億萬觀眾和網友落淚,還有長時間佔據的微博熱搜,高達2.3億的新浪微博閱讀量……這是所有為此片付出的人始料未及的。做電視靠的是團隊合作,7分鐘的片子裏,融入了很多人的默默付出,特別是幕後英雄。晏琴老師帶領的強大的編輯團隊,一遍又一遍核實修改,一句解説詞“相聚這麼短、列車那麼長,郝康跑過一節又一節車廂”被網友稱作是“神仙文案”。前方無畏、後方無私,這是我們央視新聞中心地方部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是我們團隊共同的價值觀。這個共同的價值觀,源自我們對共同的新聞理想和職業操守的堅守。

    謝謝這對鐵路情侶,也感謝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帶給我們的感動。做記者,增強“四力”唯真唯實,才不枉這人間真情。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註明來源。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20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