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政務短視頻呈井噴之勢
2019年06月04日 15:31:11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列印 關閉 

    上周,《政務短視頻發展研究報告》在“5G時代的政務傳播論壇”上發布。《報告》顯示,隨著短視頻市場的成熟應用,用戶規模已達6.48億,用戶使用率為78.2%,短視頻的使用增長率要遠遠高于線上視頻。2018年,中央及地方黨政機構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利用其傳播特徵推動輿論宣傳工作,政務短視頻呈現井噴之勢。

    政務新媒體搶灘短視頻平臺

    國家有關部門高度肯定和鼓勵各級機構入駐新媒體平臺,並提出加大短視頻正能量供給力度,提升政務新媒體宣傳水準。受此影響,政務新媒體紛紛搶灘短視頻平臺。

    短視頻發展初期,其只是公眾娛樂消遣的一個平臺,當其累積大量用戶後,政務新媒體就開始閃亮登場。以人民視頻為例,公安部、森林消防局等政務機構入駐人民視頻短視頻平臺,開啟了一係列戰略合作。黨政機構積極探索資訊傳播新渠道,大膽創新嘗試之下,涌現出一批政務新媒體的運營典范。例如,“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七大博物館聯合短視頻平臺發布的創意視頻《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引發極大關注,累計播放量突破1.18億,點讚量達650萬,分享數超過17萬,視頻播放量相當于大英博物館2016年全年參觀總人次的184倍。

    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華新介紹,目前,“北京SWAT”(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總隊)、“中國長安網”(中央政法委)等政務官方賬號都擁有上百萬的粉絲,成為“網紅”級別政務新媒體,影響力驚人。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短視頻政務號中,最受歡迎的是警務號。而來自抖音方面的數據顯示,在入駐其平臺的政務號中,政法係統是最多的,佔比達到70%,它們也是發布短視頻最活躍、最受網民喜愛的一批政務新媒體。

    政務短視頻有獨特作用

    “微博、微信等政務新媒體主要以圖文資訊為主,發布內容多集中于資訊、政策解讀。政務短視頻則傾向于融入網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內容,用趣味化、接地氣的方式進行科普解讀、活動介紹等。”祝華新説道。

    政務短視頻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即“北京SWAT”在入駐短視頻平臺時,發布了一則短視頻,展現的是特警隊員的日常訓練場景,視頻中特警們正在實戰演習,狙擊射擊的畫面配上一款風靡網絡的射擊遊戲的背景音樂,不到12小時,短視頻收獲了超過250萬的點讚和7萬的評論,賬號粉絲突破了100萬。

    同時,政務短視頻還能夠寓教于樂地科普知識。以抖音平臺為例,粉絲過萬的知識類作者發布的視頻平均播放量和分享量都遠高于平臺整體的平均水準,每人平均粉絲數是平均線的兩倍,超過15萬。由此可見科普類短視頻的受歡迎程度,而政務短視頻的科普內容同樣備受關注。

    短視頻政務號過度集中一隅

    在肯定政務短視頻蓬勃發展的同時,《報告》也指出,目前政務新媒體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出現了一批政務短視頻號“網紅”,但僅是很小一部分,且多集中在特定領域。同時,國家部委的政務號因資金、人員等優勢也往往比其他政務號做得更好。由此,也就造成短視頻政務號過度集中在特定層面和特定領域,不利于基層政務資訊公開制度建設。此外,政務新媒體還出現了一些亂象。一些政務短視頻定位模糊,為了追求流量,盲目發布與自身形象不符的內容,過度迎合受眾,將嚴肅政務內容“娛樂化”。

    通過一係列調研,祝華新表示,只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好政務短視頻的問題,迎接5G時代,政務新媒體應向移動化、可視化、智能化和平民化轉型,塑造貼近群眾的親民形象;通過溫暖、溫情內容打動人;設置創意活動和話題,展現黨政機構職能特點;利用寓教于樂的科普知識吸睛;打造品牌特色欄目,激發政務宣傳創新活力。《報告》建議政務新媒體首先評估入駐平臺,借助平臺影響力達到1+1>2的效果;立足本地化運營,打造從地方到中央的短視頻矩陣;堅持術業有專攻,聯合“兩微一端”等做好政務發布,運用差異化優勢,打造個性化特色政務號。(李雪昆)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16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