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呂曉勳:在基層 找到向下生長的力量
2019年05月15日 17:01:06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關閉 

    我是一名評論員,也是一名駐村第一書記。去年8月,我主動報名,來到人民日報社對口幫扶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挂職平坊滿族鄉於營村第一書記。

呂曉勳(右一)在村裏和鄉、村兩級幹部一起栽樹

    這是一個貧困村,基礎條件差,水資源相對短缺,2017年人均年收入不到4200元。當時有不少朋友問我:為什麼想到去農村“吃苦”?我想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為老百姓做點實事,一直是個人的心願。第二點,到基層,尤其是脫貧一線鍛煉,和基層幹部、農村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對於新聞工作者只有好處。人民日報社也曾多次鼓勵我們,要求評論員走出去、走下去、到現場去。興趣和導向相結合,成了我成全自己、説服家人的主要理由。

    截止到目前,在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裏爭取到了200多萬幫扶資金,公共環境、戶院發生了明顯變化。現正在做於營村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進行第12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媒體&&調研時,和我進行連線交流,了解於營村脫貧攻堅進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中國共産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黨最講認真,言必行、行必果,説到做到。他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發揚優良作風,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扎根基層,把基層特別是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學習歷練的&&和難得機會,增加見識、增進感情、增長才幹,實實在在為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貧困鄉村帶來新變化。

    總書記的講話,飽含對全國數千萬貧困群眾的深切關懷,鼓舞和激勵着廣大扶貧幹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為媒體人,如何真正做到“把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學習歷練的&&和難得機會”,我想到了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説過的一段話,“宣傳思想幹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客觀地説,做新聞評論工作,往往腦力、筆力比較強大,腳力、眼力相對欠缺。而駐村扶貧,恰恰就為增強腳力、豐富眼力,提供了足夠的學習空間。

    部門一位資深評論員曾對我説,“腳上有泥、心中有底、腦中有料”。駐村扶貧八個多月,我對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會。記得剛到村裏時,人生地不熟,情緒焦慮,工作也沒啥頭緒。怎麼辦?那就從最基礎的入戶走訪開始。我用兩個多月的時間,走訪了全村在家的120多戶村民,對於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發展願望,有了更加清晰、直觀的了解。

呂曉勳(左)走訪農戶

    在此基礎之上,我做了3件小事。一是畫了兩張涵蓋4個自然村的“於營村引導圖”,標注出每一位有房農戶的姓名、位置、所屬小組,以及是否常住。兩張引導圖被放大打印後,貼在村部辦公室,方便了村兩委開展各項工作。二是製作了一份於營村各戶信息電子錶格,詳細記錄每一戶的&&方式、上學就業信息、扶貧收益,方便隨時查閱。三是建了一個“於營村務”微信群。所有村級公共事務,都會在群裏及時公告,目前已有近200人加入。

    這些工作,費時耗力。但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僅拉近了我和村民之間的心理距離,方便村兩委開展工作,同時也為村裏今後做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

    如果説腳力主要靠笨功夫來提升,那麼眼力就得靠新聞工作者特有的職業敏感性來加持。

    我個人有個看法,眼力其實就是發現“亮點”的能力,畢竟“亮點”決定新聞的價值。鄉里有位分管扶貧的年輕幹部,有一次碰到他,感覺他刻意與身邊人保持距離。後來一問,他解釋説這幾天工作忙,吃住在單位,沒顧得上換衣服,“有些臭了”,還調侃“再不回家換,入戶都會遭嫌棄”。聽着有些心酸,但轉念一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的“工作很投入、很給力”,説的不就是他們嗎?後來我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評論《多為基層幹部分憂解難》中,在網上引起了不少一線幹部的共鳴。我想,媒體人的眼睛,就應當像照相機一樣,專長就是定格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動人細節、感人瞬間。用一位同事的話來説,“好的現場,勝過千言萬語”。

    其實,增強腳力、眼力,對文章最大的幫助是提升其信息含量。而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尤其是評論作品,更為關鍵的是如何提升思想含量。在報社的工作經歷告訴我,不管是寫新聞報道,還是寫評論,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要出思想,就得動腦筋、還得動筆頭。想得再多再深,不會表達也是白搭;寫得再精彩再漂亮,沒有層次就是淺薄。怎樣把看到、聽到的新聞素材巧妙地穿插到文章中,讓素材為思想添彩,讓故事為觀點服務,是對我們所有媒體人的考驗。

    我曾問堅持扶貧7年、輾轉8個貧困村的縣交通局扶貧幹部,是什麼支持你一直扎根農村?他的回答是“有價值”。他至今還記得,6年前,他幫扶的張百灣鎮宋營村,山上兩公里多水泥路鋪好後,5戶村民拿着雞蛋、山杏,塞到駐村工作隊隊員懷裏。駐村工作期間,我聽到、看到了大量類似的扶貧幹部用自己辛苦換百姓幸福的故事。他們不怕麻煩,多方爭取資金落實村水利配套工程方案;不嫌埋汰,身體力行帶頭清理農村積壓垃圾;不懼困難,帶領村民走出一條産業升級發展的致富新路。

    這些故事,每一個都讓人欽佩、令人感動。不過,除了反映扶貧幹部認真負責、愛崗敬業之外,有沒有其他可挖掘的評論角度?我想還是有的。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説,在為老百姓做實事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向下生長的力量”。正是這股力量,讓我在處理疑難險重問題時更有勇氣,在討論商量村未來發展規劃時更有底氣。可以説,堅持做實事,把實事做實,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呂曉勳(右一)給農戶發放全家福照片

    記得去年9月的一個深夜,和村幹部一起看完村裏路燈安裝點後,有位村民給我發來一條微信,説“希望你一直在我們這裡待下去!”今年過完春節,有幾位平時不太幹活的貧困戶主動&&我,説想等開春找點活幹。村民的感謝,就業觀念的轉變,在我看來,其實印證的是他們對於扶貧工作的理解和認可。我相信,也正是通過和老百姓的相處,全國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逐漸找到了在脫貧攻堅一線幹好工作,健康成長的門道。

    扶貧要在扶智、重在扶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實實在在為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貧困鄉村帶來新變化,在收穫經驗、感情的同時,我們也必定能夠大大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采寫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佳作。(呂曉勳)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60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