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王冬梅和首都女記協會長趙晨伃等為獲獎者頒獎 蔣洪彬 攝

堅守“懸崖村”6個月的央視女記者白璐在現場交流 蔣洪彬 攝
首都女記協八屆五次理事會暨第十九屆好新聞表彰經驗交流會2月16日下午在京舉行。本次共有來自中央和首都39家新聞單位報送的139篇稿件參評。其中特等獎2篇、一等獎5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60篇。
首都女記協會長趙晨伃説,參評作品題材廣泛、寫作精良,跟蹤熱點、直面難點,貼近民生、反映民意,凝聚了人民團結向上的熱情與正氣,彰顯了新聞輿論的宣傳、鼓舞、引導和監督作用。
特等獎作品、新華社的《中國扶貧大遷徙(系列融合報道)》,近距離調研採訪貧困人群的遷出地、安置區的情況,並用全媒體以及無人機航拍等手段全景呈現大遷徙這一主題。特等獎作品、中央電視台的《“懸崖村”扶貧紀事》,用鏡頭長時間、持續關注了發生在四川涼山阿土列爾村的扶貧故事。
獲一等獎的作品有5篇。人民網的《“我們通過人民網與總書記視頻連線啦!” 》記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廳與兩千公里之外赤溪村的鄉親們視頻連線的情景,展現了總書記踐行“群眾在哪兒,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親民為民之心。人民日報的《關了家餛飩鋪 打翻了“五味瓶”》,以上海市井味道的鮮活筆觸,直面基層百姓難題和人情法理衝突。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爸,媽,回家吧!》,深度關注、系統反映走失老人背影中的多元社會生態,尋求走失老人的解決之道。光明日報社的《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獨家發掘了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1500余萬元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感人故事。北京晚報的《去年8月缺專用紙 今年1月才採購:商標註冊證7個月一張沒發》,獨家披露工商總局商標局因商標註冊證長期斷供導致商標權益人拿不到權利憑證、進而蒙受損失的現狀。
趙晨伃還向與會全體理事報告了2016年工作情況。首都女記協一貫注重協會內部建設,強調團結協作、提高服務意識。每月定時召開常務會長辦公會,及時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北京市婦聯及社團辦的有關精神,並認真學習交流,相互通報完成工作的進展情況,梳理問題,商量解決辦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研討風氣,在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開展活動。女記協一貫注重規章制度的建設、完善和執行,堅持年年審計,做到年檢年年合格。
按照社團組織法的有關規定,2017年首都女記協將進行第九屆換屆選舉工作,確保協會煥發新的活力,為首都女新聞工作者服好務,繼續組織豐富多彩的業務交流活動。